【教学内容】
第二单元 《我们家的男子汉》 《柳叶儿》
【目的要求】
感知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味人生道路的起点阶段,激励自己珍惜童年时光;体会文章字里行间的情感。
【知识重点难点】
(一) 《我们家的男子汉》
1、重点:以人的某种感情为线索叙事。
[分析] 课文分为开头语、主体部分和结束语三个部分。
开头语,交代本文的写作对象。这一部分交代要写的是姐姐的孩子,这个孩子是怎么出生、又是怎么留在自己家里的,以及他和“我”的关系。
主体部分,具体描写“我们家的男子汉”。课文用小标题分类,从5个方面进行描写。①他对食物的兴趣。作者由保姆的话引出“他”吃饭的特点:“量很多”,“范围很广”,而且“吃得极有滋味”。“什么都要吃”具体说明了“范围很广”,“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则从侧面生动地表现了“有滋味”之“极”。写吃青菜的事是补笔,先是不爱吃,然后是“吃得很多”,补说“什么都要吃”之漏。“他不愿死,似乎是深感活的乐趣的”一句使人感到其风趣、幽默。然后概述吃小笼包子、编谜语、吃大拇指三件事,详写想去少林寺一事,具体表现“他对所有的滋味都有兴趣”。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子的个性特点。②他对父亲的崇拜。这一部分主要写了两方面的事情。一是爸爸和妈妈拌嘴时,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如果你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这是男孩子的天性所致。但这并不影响他对父亲的崇拜。二是觉得爸爸是“无所不能”的。举了修电器和“叫爸爸打你”两件事为例。因为在孩子心目中,爸爸就是无所不能的。这也表现了一个离开父母的孩子想得到父亲有力臂膀的支撑的一种想像。而从爸爸不在身边的悲哀之深,可以侧面体会出孩子思念爸爸之切。这一部分也表现出了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子的个性特点。③他对独立的要求。这一部分写不让人搀手和要自己买东西的事,来表现“他”对独立的要求。写第一次的失败。提出要求,要自己说,虽然有点紧张但勇敢地开口,这些都是作为一个男人要求独立的表现;而失败后的“沮丧”则是这种自尊心受到了伤害的表现。而“忽又胆怯起来”,紧张得忘了“要买什么东西了”,这都是一个孩子的正常表现。再概述“他”自己去换橘子水的独立性和狂热性,可以体会出,“可怕的狂热”是一种要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最后具体写一次自己看到的“他”买橘子水的情况。应该说,“他”去买橘子水并不很顺利,不受重视,但“他”的态度就具体表现了“狂热”。在这一部分里,除了表现了一个孩子的个性特点以外,一个男孩子,一个要求独立的男人的性格已初见端倪。④他的眼泪。这一部分写“他”的眼泪,分两个层面来写。一是写“他”“男儿有泪不轻弹”。“总是一忍再忍”,“从不为一些无聊的小事哭”’“很早就开始不为打针而哭了”,“尤其不为挨打哭”,都可以让我们感到“他”的刚强。但这种刚强又有别于成年人,这从一些细节中也可以看到。如“挨打就够屈辱了,何况为挨打哭”的心理;挨打时总是说“不痛,不痛”,甚至哈哈大笑起来,但终于两颗很大的泪珠滚落下来。二是写“他”真到动情方流泪。写“他”看到王安忆信上说他“你真臭啊”以后,先是大笑,“然后跑进洗手间,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捂住脸干什么?“他”回忆起上海的生活,动情地哭了,但“他”的刚强又使“他”不愿意让别人看见他的哭,所以“他”“跑进洗手间,拿起一块手巾捂住了脸”。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他”的刚强,“一条男子汉”的形象已经显现。⑤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这一部分写了上托儿所和回安徽两件事。这两件事都表现了“他”面对不得不做的事,“坦然”接受,“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就勇敢地去面对的态度,也就是“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他”虽然“不喜欢”托儿所,但第一次上托儿所时,“他”“一声不响,很镇静地四下打量着”,每天“送他去托儿所都很容易”;在托儿所虽然“还有点陌生”,但吃饭、睡觉、唱歌游戏都“很好”。写回安徽的情况同样表现了这一点。“极不愿意去”,对外婆说“外婆,你不要我了,把我扔出去了”,都是留恋、不愿走的表现。但当“他”上不上车时,“他”又“真诚地着急起来”,即使我安慰“他”“上不去,就不去了”,“他”“仍然是着急”,因为“他认为自己是非走不可的了”,其结果是“勇敢地”从窗口爬进去,跳进了车厢。这一部分主要表现“他”对生活挑战的勇敢面对,沉着,刚强,成熟,“一条男子汉”的形象更加鲜明。
结束语,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这一部分共四句。开头一句总结上文,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然后第二句写自己观察到的“他”生理、心理、精神等各方面的变化。“一点一点长大”“一点一点鲜明”突出了“他”的成长过程,也表现了观察的长期、细腻。“实在是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了”,是抒发自己的感受。
第三、四句承“一件最最奇妙的事情”,接着直抒自己的感受。“这真是比任何文学还要文学,任何艺术还要艺术”,意思是比任何文学作品更富有文学生,比任何艺术作品更富有艺术性。“这”指代第二句,“真”在这里是的确、实在的意思。最后一句表现了感慨之深。“简直”在这里表示完全如此(语气带有夸张),“既不想……也不想……”“让男子汉们自己好好儿地长吧”则可以体会到对像“我们家的男子汉”这一类孩子的无限关爱之情。
本文生动而细腻地描写一个男孩子成长的过程,刻画了一个逐步成长的
小“男子汉”的形象。
2、难点:语言的哲理性。
[分析] “历史真是螺旋形地上升。”这句话本来是说历史在前进的过程中总有着相似之处,但这种相似决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一种前进了、上升了的相似。这里用来概括要“抱”和要“走”的规律,除了觉得很准确以外,还给人一种幽默之感。这些都和“我们姐妹几个小时候”不一样。
开头称呼“他”是“我们家里的一条男子汉”,结束说“这是一个男孩子,这是一个男人”,除了感到风趣、幽默以外,细细体会,很有意味。“一条男子汉”,说明这个孩子确实有着男子汉的刚强;“一个男孩子”,则说明“他”毕竟是一个孩子;“一个男人”,则说明“他”身上又有着一些成年男人的性格。因此,这个孩子集男子汉、孩子、男人的特点于一身,作为一个女性作家,应该说,在这些方面有着自己独特的、细腻的体验。这三个方面集于一身的特点也是全文描写“男子汉”的基调。
(二)《柳叶儿》
1、 重点:认识过去的童年,了解时代的变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生活。
[分析] 全文共15段,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抒写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
第二部分(第3至14段),回忆小时候爬高抢柳叶儿和吃柳叶儿的往事。这是课文的主体部分。一句“柳叶儿救过我的命”,点出了作者对柳叶儿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然后交代抢柳叶儿吃的原因和时间。三个“吃光了”和一个“抢”字,既可以想见饥荒的严重,又可见柳叶儿的作用——救命。时间:“那一年,我八岁。”接着补充说明,柳叶儿要吃嫩的。“那些天,全家最乐的是我。”“乐”是实写,那时的“我”,确实是全家最乐的。因为那时的“我”还不懂得生活的艰难,全家面临的处境。但在今天看来,这种“乐”的滋味是何等苦涩啊。为什么当时会感到“乐”呢?一“乐”是能显示自己上树爬高的本领。大人们只能抢低处的柳叶儿,“高处的,大人没办法,这正好有了我的用武之地”。然后第9至11段具体描写去抢柳叶儿的情景。抢柳叶儿一是要早,要在“太阳出来之前,露珠儿还在树叶儿上的时候”;二是要由近往远。折树枝的情况写得很简单,但看日出的情况却写得很详细。和上文一样,日出的情况写得充满诗情画意:“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这是何等绚丽的景色!但“我”由此引起的联想就发人深思了:“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这个比喻是“我”内心的真实写照,是极端饥饿在头脑中的折射:太饿了!随时都会想到“吃”,真希望太阳是“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多么好吃啊!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描写中又掺进了多少苦涩! 第12、13段写吃柳叶儿的乐趣。先详细描写柳叶儿的加工过程。先“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为什么加工的过程要这么复杂呢?可以想见,这是为了把柳叶儿里面“苦涩”的味道去掉。“放上葱花、盐”,味道就香了。然后写吃柳叶儿。“做菜糊糊粥吃”,“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一个豆儿”就“香得不行”,在当时的“我”来说,的确如此,但现在我们可以从中体会到多少“苦涩”啊!用柳叶儿“包菜包子”就是“最好吃的”了,“还要再放一勺油”,一个“还”字,可以想见当时油之珍贵。“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从侧面说明了饥荒之严重。然后写“我”吃柳叶儿菜包子的情况:“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这是写“我”吃的贪婪和数量之多,也是写能够吃饱柳叶儿包子之乐趣,在那个时候能饱餐这样一顿“美味”,多高兴啊!但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我”的饥饿、瘦削到何种地步!写奶奶“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证明了我的瘦削,更给人以无限的回味。最后抒发对柳叶儿的无限感激之情。“多亏了”,“那年月,有多少老百姓都是靠着这些树叶活下来的”!点明了对柳叶儿有着特殊感情的原因。
第三部分(第15段),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的特殊感情。作者用对比的手法,再次抒写对柳叶儿特殊的感情。“我”和“人们”对柳叶儿的感情不同:“它味苦,微涩,但能救人。如果你没东西吃,它能够让你活下去。”课文以“嚼”柳叶儿开头,“嚼”柳叶儿收束,给人以无穷的回味。由此我们可以体会出全文感情的基调:苦中带涩。
1、 难点:体会文章语言的妙处。
[分析] 生动的描写。课文的语言十分生动,很有感染力,要引导学生好好体会。如开头对看柳叶儿、摘柳叶儿、品尝柳叶儿的描写,就给人以一种饱含感情的感受。再如写爬到最高的树枝上弹来摆去的得意之态,去抢柳叶儿的晨景,日出的绚丽景色,吃柳叶儿菜包子的贪婪,都写得极其生动,使人如见其人、其景。
饱含感情的语言。课文的语言饱含感情,“苦中略带些涩”的滋味贯穿
全文,但都包含在语言之中。除了开头结尾直接点明以外,这种滋味包含在
“我”的“乐”中,上树爬高、抢柳叶儿、吃柳叶儿都是写“乐”,童年的“我”确实是感到“乐”,但这“乐”中的滋味又是多么苦涩啊!
【探究与实践】
1、有人说:“一岁看老”,人的童年,却表现出了未来的某些个性,你认为《我们家的男子汉》一文中的“他”表现出了哪些未来的个性?你觉得这句话对不对?说出自己的见解。
2、补充说说写柳的诗句,并欣赏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欣赏诗中描绘的春风吹拂下柳枝的优美形态。
【延伸拓展】
从来不在又章中写自己的女儿,不为别的,只觉得她既非才华出众,也不属天生丽质,甚至连大学都设上——一句话,典型性不够。
曾几何时,女儿在报上竟也发表了几篇文章,这倒出乎我的意料。我是在女儿寄给我剪报时才发现她发表文章的。
“你怎么不早告诉我。”我问她。
“早告诉你,你一定要拿去修改,早晚会被你弄得面目全非,就不再是我的文章了。”她说。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长处,那就是本色,如同她的为人。因为年轻,尚不懂作假。坦白地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
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而我的女儿,给她买来全套《安徒生童话》,她只翻了几页就不看了。还大言不惭地说:“我只记得一句烂布片”。直把我气得半死。她八岁开始上钢琴课,却终因每次练琴她哭我吼而放弃。最令人七窍生烟的是,有一次她的作文竟然不及格,她却振振有词:“又是《一件难忘的事》,这样的题目多从小学三年级做到高中三年级,少说也有三四次。我总共才多大,有多少难忘的事?”
女儿经受不起闲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懂得包涵。
“你怎么一点儿不像我!”我不由得抱怨。
“那当然啦,你是你,我是我。”她回答着。
她看我写的《女儿经》,看完了把嘴一努.说:“没劲。要我来写这部《女儿经》,保证那三个女儿把家里的天花板都掀了,把妈妈弄得发神经病为止。”说着,她就绘声绘色地开始把构思讲给我听。
“去去去……”不等她讲下去,我就把她支开了。现在想想,可能这也是她的《女儿经》呢。
1. 解释加点词在句中的含义。
(1) 女儿的文章其实很稚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果一定说有什么长处,那就是本色 。_____________
(3) 理想中的女儿应该是个淑女,懂音乐、爱好文学、弹得一手好钢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女儿经受不起闲话,“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不懂得包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女儿在报上发表文章,“我”为何出乎意料?(用文中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简答。
(1) 作者说“我一度对女儿很失望”,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后来觉得女儿“一下于长大了”,“长人了”有哪些表现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通过女儿的成长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同步检测】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1、爽气( )2、恍惚( )3、倔强( )4、脸颊( )
5、捋下来( )6、茬( )7、飕飕( )8、攥干( )
(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下面的横线上(15分)
1、他握着钱,走近了柜台,忽又____(A.胆小 B.害怕 C.胆怯)起来。
2、去的那天早晨,他一声不响,很____(A.安静 B.镇静 C.镇定)地四下打量着。
3、然而,他____(A.迅速 B.很快 C.快速)地熟悉起来,开始交朋友,打架。
4、他的性格,还有他的性别,那样神秘地一点一点鲜明,突出,扩大,再扩大,实在是一件最最____(A。美妙 B.奇妙 C.神奇)的事情了。
5、他____(A.真心 B.诚心 C。真诚)地着急起来。
(三)阅读理解
他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很少,和父亲在一起,就更少了。假如爸爸妈妈拌嘴,有时是开玩笑的拌嘴,他也会认真起来,站在妈妈一边攻击爸爸,阵线十分鲜明;并且会帮助妈妈向外婆求援。有一次因为他叙述的情况不属实,酿成了一桩冤案,父子二人一起站在外婆面前对证,才算了结了此案。然而,假如家里有什么电器或别的设施坏了,他便说:“等我爸爸回来修。”有什么人不会做什么事,他会说:“我爸爸会的。”在他的心目中:爸爸是无所不能的。有一次,他很不乖,我教训他,他火了,说:“我叫爸爸打你。”我也火
了,说:“你爸爸,你爸爸在哪儿?”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他那悲哀的声音和神情叫我久久不能忘怀,从此我再不去破坏他和他那无所不能的爸爸在一起的这种境界了。
1.文中“有一次因为他叙述的情况不属实,酿成了一桩冤案,父子二人一起站在外婆面前对证,才算了结了此案。”该句中加点的“冤案”理解为( ) A.误判的冤屈案件
B.被人诬陷,妄加罪名的案件
C.夸张的说法,意为对爸爸的攻击,不公平。
D.仇恨父亲,故意捉弄父亲造成的情况。
2.“他忽然低下了脑袋,嗫嚅着说:‘在安徽。’”句中加点的词语体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和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语境,理解画线句子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段可分为两层,先划分层次,再概括层意。
第一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说说文中的他是如何看待父亲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我从上面折了树枝往下扔,三叔仰着头在下边捡,一会儿便折下来一大抱。这时候,太阳出来了,老远老远淡青色的天边上,兀地跳出半轮鲜红,那红光便立刻远远地罩过来,像要把人化了进去。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柳枝儿抱回家来,奶奶便把柳叶儿捋进盒里、筐里,然后烧一锅开水煮,煮好之后,又捞进凉水里泡。往往要泡一两天,换三五次水,再攥干了剁碎,放上葱花、盐,做菜糊糊粥吃,有时候还会抓上一小把黑豆,喝几口粥,吃到一个豆儿,满心里香得不行。
最好吃的当然是用它来包菜包子,里面还要再放一勺油。做这样的饭,全家便只允许我一个放开了吃。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每当这时,奶奶便不放我出去乱跑,她担心我一个跟头摔倒,那纸一般的肚皮被弄破,里面的肠子会淌出来。
1、找出选段运用比喻的句子,并分析它的表达作用。(12分)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出第二节里的一系列动词,并体会它们的表达效果。(12分)
动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效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下列划波浪线句子的含义。
(1)我看痴了,三叔便仰头问我:“你:看什么?”我说:“一个大樱桃,鲜红鲜红,全是肉做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于是我拼了命直吃到肚子圆鼓溜溜的,薄薄的一层肚皮几乎撑得透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冬天,人们吃不吃树叶,如果吃的话,又是怎样的情况?谈谈你的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延伸拓展
1、(1)稚嫩,不成熟。(2)本来面貌,这指真诚。(3)美好的女子。这里指娴静。(4)宽容谅解他人。
2、因为“我”觉得她既非才华出众,甚至连大学都没有上。
3、(1)因为《安徒生童话》只翻了几页,又放弃了练琴,作文竟然不及格。(2)由过去对女儿的失望到现在的理解,女儿毕竟是和自己不同的另一个生命,不能把自己的要求强加给她。
(4) 言之成理即可。
同步练习
(一)略
(二)1、C 2、B 3、A 4、B 5、C
(三)1、C 2—5略
(四)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