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阅读教学中,特别强调“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文中”,即指扣语境,这是正确理解词义的前提;“重要词语”,主要指显示文章要旨的关键词语、耐人寻味的词语、显示结构层次的联络性词语以及起指代作用的词语等。所谓“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就是揣摩、推断在语境中被具体化或被引申了的词义,大致包含有指代义、隐含义、一词多义、比喻义等。
一、根据上下文,理解指代词的含义。
现代文中的代词运用非常灵活,指代的范围极为广泛,它既替代实词、短语、句子、语段,又能替代动植物及天上地下的任何事物,还能替代复杂的概念。一般来说,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常在其前文里,答案可以从上文寻找到(有的需要提炼概括)。例如:
1、他作为科学家就是这样。(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指示代词“这样”所指代的内容是:马克思在任何一个领域都不是肤浅地研究的。(从上文可以找到。)
2、更为重要的是,四角龙的头角上有个骨架,穿越颞孔的咀嚼肌像兽孔类那样直接依附其上,而不像盘龙类那样由肌腱相接。(1994年全国卷第23题)
“直接依附其上”的“其”字指代的是:头角上的骨架。(前句较长,可以采用缩句的办法显示其脉络,得到答案。)
二、依据语境,理解词语的潜在含义。
在阅读中,人们首先理解的是语言的字面意义。然而,语言所表达的内容常常超过其字面意义。这就需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其意欲表达的意图,即潜在含义。
1、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巴金《灯》)。
句中的“灯光”由全文看,不应是实指,而应该理解为“光明、希望、信念”,整句表明作者对抗战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2、(2001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第21题)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4分)
要回答“开门”和“关门”的含意是什么,并没有现成的答案,须通观全文,先找出相关的句子,然后再加以分析概括。文中与“开门”和“关门”相关的句子不少,但直接阐述“开门”和“关门”含意的段落在文章的六、七、八段,特别是文章的第六段。问题出自文章的第一段,答案却主要出自文章的第六段,这就增加了解题的难度,要求考生通过阅读,清理文章的脉络,找出相关信息。相比较而言,“关门”的含意好归纳一些,因为文中说道“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可以直接概括出:“关门的含意是意味着一个结束。”而关于“开门”的含意,相关的句子很多,不易抽取,但是可以参照归纳“关门”的含意,平行比较,得出答案:“开门”的含意是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一个新的发现。
三、依据语境,推断出多义词的含义。
汉语中,一个词有时会具有多种相关的词义。词的多义现象对思想表达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使语言丰富多彩,但也会给阅读带来一些不便。词在语言中不是孤立出现的,一般总要跟其他词组合成句才表达某种意思。因此,对于词的多义现象,我们必须联系上下文去体会,并正确理解它的含义。
例如:(1997年高考语文试卷第24题)在四千余年古国的中国,散文的内容自然早已达到了五花八门,无以复加。我们只须一翻开桐城派正宗的《古文辞类纂》来看,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它的内容①真富丽错综,活像一部二十四史零售的百货商店。这一部《古文辞类纂》所以风行二百余年,到现在还有人在那里感激涕零的理由,一半虽在它的材料的丰富,但一半也在它的分门别类,能以一个类名来决定内容②。但言为心声,人心不同又各如其面,想以外形的类似而来断定内容的全同,是等于医生以穿在外面的衣服而来推论人体的组织;我们不必引用近代修辞学的分类来与它对比,就有点觉得靠不住了。所以近代的选家就更进了一步,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来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还有人想以实写、抒情、说理的三项来包括的。
问:本文段中有三个用黑体字和序号标出的“内容”,它们的所指是否相同?
本题中的“内容”含义,需要联系上下文才能准确理解。“内容”的词典意义是事物内部包含的实质和意义,它只适用于本文中的内容②;由内容①的上文“……曰论辩,曰序跋,曰奏议……一直到辞赋哀祭之类”可知内容①指的是文章体裁的各种类型;而内容③所在的句子“想依文章本体的内容③,分类而辨体。于是乎近世论文章内容者,就又把散文分成了描写、叙事、说明、论理的四大部类”,可见它是指文章语言的表达方式。因此,文段中三个“内容”的内涵是各不相同的。
四、依据语境,把握词语的修辞义。
修辞方法的使用能够使词语的意义和感情色彩发生变化。这种“变异”,能够更加有力地表现作者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更丰富多彩地体现语言的灵活性和生动性。在理解词语时,我们要结合上下文,对修辞作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再去揣摩、理解。例如:
1、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间里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是永远地睡着了。(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句中的“睡着了”使用了讳饰的修辞,把马克思的溘然长逝说成是“睡着了”,表达了恩格斯对马克思的无比尊敬和对他逝世的无比悲痛之情。
2、幽雅的歌舞厅里,一会飘出“贝多芬”,一会儿又飘出“莫扎特”,令人顿生“三月不知肉味”之感。
句中的“贝多芬”、“莫扎特”用了借代的修辞,依据“飘出”,可知须演奏,由“三月不知肉味”可知是高雅的,因此,“贝多芬”“莫扎特”代指的是:演奏的贝多芬、莫扎特的乐曲声。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必须以对全文的把握为依托,瞻前顾后,去粗取精,融会贯通,在具体语境中从多侧面、多角度地去把握,切实挖掘出词语在文中的正确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