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

教案设计

《与朱元思书》(初二)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

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

(一)教学目的

1.通过作者的描写感受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

2.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过程:

一. 导入

(简要询问学生“五一”长假旅游的情况,指出自然风光秀美的旅游区一般是人们的首选,教师谈谈自己的旅游感受,并出示在富春江拍摄的照片,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与朱元思书》是南北朝时梁代文学家吴均写给朋友的书信,虽然现在所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形式,但是由于它以鲜明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富春江秀美的自然风光,因此历来被当作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板书课题、作者)

二. 解题,简介作者

“与”,给。“书”,信。

吴均,字叔庠,南朝梁代有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出身寒贱,自幼好学而有超群的才华,所作诗文,深受当时行家称赞赏识,其文章风格清拔而有古气,当时的人纷纷效仿,称为“吴均体”。吴均为人耿直,因私下撰写《齐春秋》,并如实地记录了齐、梁间的历史,梁武帝萧衍“恶其实录”,便焚其书稿,免其官职。不久吴均又奉诏撰写通史,未成而卒,终年51岁。

三.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字音、句中停顿。(见书)

四. 逐段梳理:① 单个字解释,教师字字落实,并整理文中词语用法。②请学生翻译该段。(短段落一人完成,长段落分数人完成。)

五. 翻译

烟雾都消散净尽,天空与远山相接,显露出同样清澄的颜色。(我乘着船)随着江流漂浮荡漾,随心所欲地任船所至观赏风景。从富阳到桐庐,大约一百里,(这一路上的)奇山异水,是天下独一无二的美景。

富春江水都呈青白色,深深的江水清澈见底。水中游动的鱼儿和水底细小的卵石,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都一览无遗〗。湍急的水流比箭还快〖快于飞箭〗,汹涌的江浪就像奔腾的骏马〖势如奔马〗。

夹江两岸的高山上,都生长着阴森森的树木,使人看了有寒凉之意(顿生寒意),高山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山依恃地势争着向上,互相比高比远);群山竞争着高耸,笔直向上形成无数个山峰。泉水冲击着山石,泠泠地发出声响;百鸟相互和鸣,鸣声嘤嘤,和谐动听。蝉儿长久不断地叫个不停,猿猴千百遍地啼叫不绝。那种像鸢高飞冲天一样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看到这些雄奇的高峰,(就会)平息热中于功名利禄的心;那些办理政务的人,看到(这些幽美的)山谷,(就会)流连忘返。(山谷中由于)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时那样阴暗;稀疏的枝条交相掩映,(山谷中)有时也可以见到(从枝叶的缝隙间漏射下来的)阳光。

六. 课文分析、板书

在解决了字词解释和课文翻译的基础上,我们来进一步分析课文。

1. 请同学们看“阅读重点”,了解本文的学习目的——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富春江山水的特点有层次地进行描写,来体现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的。

2. 结合翻译,请同学们思考一下本文的总体结构。

〖明确〗本文是按照总分的结构来写的。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进行概览性的总写,接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

3. 我们先来分析总写部分(即§1),看看作者交代了哪些内容。

① 首先以对偶句开篇,从天山相衬的大处(整体)着笔,写登舟远眺的总体感受,描写了一幅清秋季节的广阔景象,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

② 接着作者用两句记叙性的语句点明自己是乘兴游江,赏玩风景,故任凭小船随意飘荡,全不在意,明显地流露出轻松愉快的心情,虽未直接描写人物形象,但似乎可以想见作者江上放舟、对景陶醉的那种自由解脱的情态,并且从侧面体现了自然美景令人目不暇接。

③ 虽说是“从流飘荡”,但并非毫无目的,总写部分的最后一句点明了舟行的路线,表明作者是溯江而上【富阳在富春江下游,桐庐在富春江上游】,并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来概括富春江这一段游程的特点,极尽其赞叹、倾倒之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是本文的文眼,统领全篇,后面的全部文字由此引发。

4. 作者是如何进一步展开描写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奇丽山水的呢?下面让我们通过完成表格来分析分写部分(即§2、§3)。

总写

分写

山/水特点

表达

方式

描写

角度

表现手法(修辞方法)



 异

§2

水皆……见底。

游鱼……无碍。

清(静态)

描

视

正面、侧面

描写相结合

夸张、对比

动静变化

描写结合

形成对比





急湍……若奔。

急(动态)





对比、比喻







§3

夹岸……成峰。



高、奇

描

视觉

运用想象,化静为动,

拟人







泉水……无绝。





听觉

以闹写静,对偶、排比







鸢飞……忘反。



抒情

议论



产生联想,以抒心志,

排比、对比







横柯……见日。



描写

视觉

补充渲染,以景结情

























表格补充说明:

(1)§2分两个层次极力描写富春江水的不同形态,说明水之“异”。

A. 第一层写水的静态,突出江水的清澈和深邃。

①“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正面描写水的清和深;“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是通过具体事物,用动静结合的画面从侧面体现水的清。

②此处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是相辅相成的,惟有水清和水静,才能知道水深,才能看到“游鱼细石”;水中游鱼,水底细石,历历可见,水之清澈亦不言而喻。

B. 第二层写水的动态,突出江水的湍急。

通过对比和比喻的修辞,表现了江水迅急奔腾的气势。

C. 这一段前后两个层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不仅反映出江水动静变化的不同形态,而且全面展示了富春江水的特色【水势多变:有的地方江面开阔,江岸平缓;有的地方江面狭窄,江岸陡峭】,体现了江上风光的丰富多彩。

D. (从写作技巧上讲,这样写能显示出作者感情色彩的变化、场面气氛的变化和文章节奏的变化。)

(2)§3分四个层次极力描写两岸群山和山中景物,说明山之“奇”。

A. 第一层写仰视所见的山势之高、之奇。

【两岸的高山都长着耐寒的树木,可见山色之青葱;舟行江上,山形随着远近正侧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多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仿佛是活动的,因而】作者运用神奇的想象力,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

B. 第二层分写群峰中的泉水、百鸟、鸣蝉、山猿。

① 作者转换角度,从视觉感受写山之奇——奇妙的音乐世界。

② 作者这样铺写山中的各种声音,实际上是以闹写静,显示出山深无人的幽静。

③ (工整的骈语本身具有的语言形式的韵律美,更加强了所描写音响的天然韵律美。)

C. 第三层写作者通过沿江见闻而产生的联想,抒发了自己的心志。

① 作者触景生情,由观赏山水之美联想到关于仕途进退的人生态度的变化,认为优美的山水,足以使热心世务、启盼仕途腾达的人也产生隐居之想。

② 这一层用大自然的幽静安闲与世俗社会的喧闹繁杂作对比,含蓄地否定了世俗社会,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向往。

③ 前面极力描写山水景物之美,为这里的抒情(虚写)作了铺垫,提供了依据;这里的虚写通过说明大自然对人的潜移默化的作用,又进一步烘托出前面所写的山水的诱人魅力。

D. 最后一层又回到写景上,补写(日光明暗的)林中景致。

照应上文的“寒树”,表现出山峰上树木的枝繁叶茂,长势葱郁,给人一种欣欣向荣的感觉,以景结情,让人回味无穷。

七. 主题

本文通过抒写行船游江的见闻感受,生动而简练地描写了富阳、桐庐一带“天下独绝”的“奇山异水”,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抒发了作者对政治的失意厌倦和期望寄情山水的思想情绪。)

八. 写作特色

1. 全文善于抓住特点有层次地描写景物,构思精巧。

作者善于把握景物在空间位置、形态动静、音响色彩等方面的差异,抓住景物的各种特征,运用多种艺术手法、从多种角度、极有层次地进行描写,并且善于调动人们的各种感官来感知景物,使得景物描写形象生动。

本文先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一句对富春江风光进行高度的概括和由衷的赞叹,并以此作为“文眼”统领全篇。接着由此展开,分写山水之奇异: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分写山水之奇异时,又先从视觉角度着笔,然后侧重写听觉感受,进而产生联想,抒发感情。全文层次井然,布局合理,构思精妙。

2. 全文景中含情,开头结尾信笔而书、不拘一格,

文章虽未直接写到作者,但作者的感情和评价无处不在。

开头看似漫不经心,实则体现了作者开阔的视野和舒展的心情(景中含情),定下了全文观赏山水的情感基调。

结尾看似多余,实则缓和文势【在显得峭拔急促的文句之后,用平稳的四言句收尾】,以景结情,留下了想象的余地。

3. 全文对比手法运用得极为出色。

4. 语言清新流畅,精于锤炼。

这封书信短小隽永,写景抒情,均极为简练生动(如用“奇”、“异”来总括富春江山水的特点;用“箭”、“奔”来比喻水流的迅急;用“竞”、“争”来形容山峰争先恐后向上崛起的形状);句式整齐而有变化,以四言句式为主,间以六言,多用骈句,韵律感很强。【骈文,文体名。起源于汉魏,形成于南北朝。全篇以双句(偶句)为主,讲究对仗、声律和藻饰。其以四字六字相间定句者又称“四六文”。本文虽用骈文写成,但却没有一般骈文的弊病,不愧为六朝山水小品的上乘之作。】

九. 布置作业

1. 在笔记本上完成字词解释、课文翻译。

2. 整理文中词语用法。(作业本)

3. 补充作业:

(1)辨别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不同意义:

①以为妙绝( ) ②曾不若孀妻弱子( )

天下独绝( )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

③直视无碍( ) ④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 )

系向牛头充炭直( ) 先生不知何许人也( )

⑤欲穷其林( ) ⑥急湍甚箭( )

蝉则千转不穷( ) 不求甚解( )

【答案】①(达到极点;独一无二) ②(比,比得上;像,好像)

③(一直;通“值”,价值、价钱)④(表约数,左右、大概;地方、处所)

⑤(走到……的尽头;穷尽) ⑥(比……,甚于;过分,很)

(2)写出“鸢飞戾天者”和“经纶世务者”所指的人物:

“鸢飞戾天者”:__________________ “经纶世务者”: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为名利极力攀高的人;忙于办理政务的人

(3)本文对富春江山水景物特点进行概括描写的语句是什么?全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表达了作者对富春江山水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厌弃尘俗、向往自然的心态。

(4)文章第三段开头对山势进行描写的时候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巧妙地把群山的静态美转化为动态美,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它们生命的活力、非凡的气势。

4. 完成书后练习。(书上)

5. 背诵课文。

《与朱元思书》教案2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背诵并默写全文。

2.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3.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捉高鉴赏水平。

4.通过教渎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志趣美、语言美。

2.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教学方法

1.朗读法。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帮助学生背诵。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3.美点寻踪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文字资料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教学设计>设计

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壮美,无数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辉的瑰宝,装扮着中华大地,引得历代人墨客为之歌唱。这是一张中国地图。这里是浙江,让我们聚焦富春江。唐代许多大诗人都慕名来到这里,并挥毫泼墨,留下了许多精美的诗作,后人把它叫做“唐诗之路”。为什么那么多诗人会一齐聚首这里,这恐怕得益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作者简介

吴均,字叔庠(xiáng)吴兴教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南北朝时梁代的文学家。他的诗文多描写山水景物,风格清新,在当时文坛上产生过较大影响,人们把他的写作风格称为“吴均体”。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感受作品的声韵美。

1.教师朗渎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以下词语的读音:

缥碧 急湍 轩邈 泠泠 戾天 鸢飞 经纶 横柯

2.学生推荐朗读水平较高的一位同学范读课文.其余学生听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1)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2)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3)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4)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教师领读,学生跟读。

4.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最佳效果。

四、学生自读课文,对照注释,借助工具书,翻译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浯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4.教师指导学生积累词语,理解文句。

明确:第一自然段

①风烟:指烟雾。 ②共色:同样的颜色。 ③俱:都。④许:附于数词之后,表约数,相当于“光景”“左右”。⑤独绝:独一无二;绝,到了极点。⑥从流飘荡:乘着船随着江流飘浮荡漾。这句是作者叙述自己的行动的,省略了主语。

第二自然段

①缥碧:青白色;②急湍:急流的水;③直视无碍:一直看下去,可以看得很清楚,毫无障碍,这是形容江水非常清澈。

第三自然段

①寒树:使人看了感到有寒凉之意的树。②负势竞上:凭依(高峻的)形势,争着向上。这一句说的是“高山”,不是“寒树”。③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字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④泠泠:形容水声的清越。⑤相鸣:互相和鸣。⑥戾天:到天上;戾,至。⑦息心:平息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⑧经伦:筹划、治理。⑨忘反:流连忘返;“反”同“返”。⑩横柯上蔽:横斜的树枝在上边遮蔽着。上,在上,名词作状语。⑨犹:好像,如同。@交映:互相掩映。⑩见:同“现”,显现,显露。

5、请学生口译全文。

五、全班齐读课文

六、课堂小结:

本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自富阳到桐庐一段的富春江风光。作者从“奇山”和“异水”两个方面描写秀丽的山川景物,描绘得生动逼真,使人读后悠然神往,如置奇山秀水之间。

七、布置作业:1、熟读课文试背诵课文

2、完成作业本上的积累运用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指名朗读课文

二、阅读分析

1.欣赏学习第1段。

全班同学齐读第1段,然后让同学归纳这段段意:文章的第一部分,是文章的总起,概括描述了从富阳至桐庐一路上的奇山异水。即:总写富阳到桐庐间的山水之美。(

特点是:奇山异水,天下独绝。登舟纵目的总体感受是:“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学习体会第2段。

(1)教师提问:本段写了富春江水的什么特点?(组织学生讨论)

答:水清、水急。

(2)哪句话体现了水的清澈?

答: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3)哪句话体现了水流很快?

答: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师小结:这部分以简练传神的笔法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描写富春江的异水。水色,水清,水深,水急都突出了“异”之特点。

鼓励同学们大胆想像,通过读,把课文所描述的景色用一幅画表现出来。(同学们都动手画,把画得最好的选出来,当场表扬)(

3、欣赏第3段

(1)师:第2段写了水的异,那么山的奇又表现在哪里呢?我们学习第3段,看这一段是通过什么手法表现的?

(2)大家齐声诵读,然后男同学读一遍,女同学读一遍,看谁读得最好?

这一段通过什么笔法把山写得充满活力呢?调动了什么感觉器官?

明确:

作者以神奇的想像力,赋予静静的群山以人的思想和意趣而变得座座生龙活虎。“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的山相互争高比远,直上云霄,充满积极向上的活力。这是对山的远观,而走进群山,那里的美景则是:泉石冲激着石头,发出清脆的响声,美丽的鸟儿交相鸣叫,婉转动听而且韵味十足;再加上蝉声此起彼伏,猿声百叫不绝,这里简直成了音乐的海洋。(

调动的感觉器官是:视觉、听觉。(

(3)面对如此胜景,作者发出了怎样的感慨呢?

答:作者认为即使那些追求高官厚禄的人,只要望此山峰,也会熄灭追名逐利之心,那些整天忙于处理军政要务的官员,见此奇山异水也会流连忘返。这既鲜明地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幽静安闲的大自然的向往,也浸透了作者对富春江的奇山异水的倾慕赞美之情。最后四句又回到写景上来,主要突出此处山高林密,草木葱茏茂盛。

(4)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4.本文的层次是如何安排的?

先总后分。先总写:用“风烟俱净,天山共色”八字大笔勾勒,将一幅天高气爽、色彩清丽的整体图画推至读者面前。既境界阔大,又画面清新。接着,在进行具体描绘之前,作者又用高度概括的笔调告诉我们从富阳至桐庐的大约一百里之内,“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以激起读者的极大兴趣。

分写:首先写水。这里的水,第一个奇异之处是极其清澈:“千丈见底”,甚至游鱼细石都可以看得清清楚楚。另一个特点是水流湍急,快如箭马。作者在此外连用两个比喻,将急水猛浪的迅捷之势表现得十分生动形象。这两个特点可以概括为一静一动,而动静变化的交替描写,既可以使我们看到江水的千姿百态,也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接着写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这里写“奇山”——富春江两岸高山之雄伟。

5.你觉得生动地描写表现在哪里?(论讨后回答)

本文描写十分出色,关键在于抓住了景物特征。选用了形象的语言:“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仅八个字就描写了风清日朗、天碧山青、一尘不染、一视万里的富春江环境。以“净”托“色”,“景”中孕“情”。置身于这样的山光水色之中,那心情该何等舒畅!

写异水:“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写出江水的明净澄澈。

写奇山:“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竟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五成峰。”这里写出了山“色”青葱,写出了山“势”高耸,更写出了大自然的生命节奏。

6、师小结:

1、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以“奇山异水”总起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

2、详略处理适宜,动静结合摇曳多姿。

详写“山”,略写“水”。写山水动静结合而又有变化。写“水”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详写动态略写静态。

3、兼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激发人们的感受。

①听觉:“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泉水泠泠,鸟鸣成韵,蝉声不断,猿啸无绝,组成了一部美妙的大自然交响曲,绘声绘色,使人产生亲临其境之感,令人神往。

②视觉: a:“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作者不仅为我们描绘出在“天”这个壮阔背景上写了一幅天清气朗,明快秀丽的景色。 b:“从流飘荡,任意东四”,既写出富春江水陡,山形千回百转的特色,也表现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美好景色的闲适心情。c:“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用拟人的手法,把静止的山写活了,赋予了它们以生命和动感……)

4、描写、记叙、抒情和结尾议论浑然一体,这里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5、巧用修辞。比喻、夸张、对偶句式的运用使读者陶醉于奇山异水之中。

(让学生找出文中运用修辞的句子)

三、学生齐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

四、学生根据板书所显示的词语提纲,尝试背诵课文。

五、课堂小结

本节课从层次结构、语言特色等方面分析了富春江富阳至桐庐一段的山水。理解并掌握总分的写作手法及形象描绘,以及骈文的写法。

六、布置作业:1.背诵并默写《与朱元思书》。

2.选择“山”或“水”,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富春江秀美壮丽的景色,适当加入自己的想象,写一段写景文字。

3、完成作业本上的阅读理解

第三课时

一、检查背诵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二、悉心体味,感受作品的志趣美。

提问: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言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诗文都讲究情景相生,水乳交融,请反复品味课文,看看作者描写景物时流露出怎样的情感和志趣? (

学生自由发言。

如:1“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让我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流露了作者恬静的心境.展现了作者旷达的情怀。2:“急湍甚箭,猛浪若奔”“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两句,作者赋予了山水情感、生命:水在争相向前,山在竞相向上。表现了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不仅从侧面衬托险峰幽谷夺人心魄的魅力,更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

教师总结:

文章表现了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反映出当时一部分士大夫文人流连光景的生活情趣和回避现实的清高隐逸的思想。这是有特定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的。从社会根源来看。当时士林崇尚清淡、鄙弃世务,作者在这里流露的清高隐逸之情正是这种社会时尚的表现。从本人的生活经历来看,由于他出身于寒贱家庭,在异常讲究门庭的南朝时代,仕途上很不得意,便由此转向逃避现实。当然情感的抒发与文中的景物描写相得益彰,作者用大自然的美景与社会时俗作一对比,肯定前者而否定后者,也更加反衬出桐庐山水的惊人之美和具有一种移情易志的巨大魅力。 (

三、揣摩语言,赏析文章的语言美。

1.教师以记者采访的形式与学生交流。请学生谈谈本文的语言有何特点。

学生明确:本文的语言有一种音韵和谐美,整散相间,别具一番参差错落的韵致。

本文的语言形象生动,写景文字精当凝练,有一种独特的美。

2.师生共同品味文章写景文字的形象生动。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4)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5)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6)负势竞上,互相轩邈。

(7)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学生自由选句品味写景的妙处。只要学生能说出一点,教师即应给予褒扬。

明确:

(1)“共色”二字不光写出了天和山的颜色,而且还包含着形体感:青青的山霭渐渐地溶入蓝蓝的天空,二者合为一体。境界阔大,令人神清气爽。

(2)“缥碧”不光写出水的清澈,而且也写出了水的深度,因为“缥”是苍青色,如果不深,水是不会青得发暗的。“千丈”承“缥”,“见底”承“碧”,用词的精当由此可见一斑。

(3)鱼在水中,非水清则不可见,何况是正在游动、倏忽而过的鱼;石在水中,要看见实属不易,更何况是“细石”。所以“游”“细”二字,表面上看似平淡,但略加品味,即可看出用词的分量,可以说是“看似寻常最奇谲,成如容易实艰辛。”

(4)“箭”,本是名词,作者把它动词化,形容水流之急,显得既形象又简洁;“奔”,本是有生命的动作,作者用来形容无生命的浪,也显得更有生气。

(5)“夹岸”描述高山耸峙于富春江两岸,这样既交待了上文所云的急湍甚箭之因,也写出了山峰壁立之状。“寒树”一方面点出了秋天的季节特征,树叶凋零、一片萧索的景象,另外也暗寓了山的高峻,给人一种高寒的感觉。

(6)不但写出了山峰各依自己的地势而形成的千奇百态之状,而且还赋予它以人的心理:个个争着往上,一个想比一个高远。写出了山的生机、活力,拟人手法的运用,使山势别具一格,个性分明。

(7)这几种声响中,有无生命的泉水,也有有生命的蝉、鸟、猿;有昆虫,有飞禽,也有走兽;有的反映出季节的典型特征,如蝉鸣;有的又为山林之间所独有,如泉声,如猿啼。因此可以说这些声音既代表了山水中所有的音响,又反映出山水名区的典型特征。另外,作者描摹这些音响时,也能分辨出它们之间细微的区别,文笔显得准确、俊美而又简洁。如形容水流声是“泠泠”,鸟鸣声是“嘤嘤”;写蝉鸣、猿啼则是“千转不穷…,百叫无绝”,着重描绘其音调多变和连绵不断的音响特征。

3.学生齐诵这几句话,感受其语言美的特质。

四、课堂小结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的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画.因为它不仅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

五、布置作业

1.请把课文改写成现代文,介绍富春江“自富阳至桐庐”的景色。

提示:不必局限于课文本身,也不必像古文翻译那样字字落实,可以加入一些有关富春江地理位置、风土人情以及人文背景等方面的材料。也可以查找一些关于富春江的诗文,最好能将风物介绍和风景描写有机地结合起来。

板书教学设计>设计:

与朱元思书 吴均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总领全文)

异水 千丈见底 水之清

急湍猛浪 水之急

高山寒树 树之奇

负势轩邈 山之势

奇山 泉鸟蝉猿 山之音

息心忘反 山之力

横柯疏条 林之密

《与朱元思书》课堂实录

(师生问好已毕后)

师:前几天啊,我到邮电局邮咱们班××和××的作文,打通信公司门前过。呵呵,有这样一个体会,感觉通信是财大气粗,门庭若市,而邮电局则是门可罗雀,门前冷落鞍马稀。大家有没有这样体会呢?

一生:我也有这样的感觉。

一生:现在谁还写信啊,打电话多快多方便啊。

(先后又有不少同学谈自己的看法)

师:在现代通讯工具便捷的背后,我总觉得少了一些厚重,而仿佛要被我们弃入敝履的书信却自有他的魅力,——至少是在我看来。这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一封古人的书信。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与朱元思书》这一课。

师:谁来给大家说一说该怎样理解题目?

一生:“与朱元思书”就是“写给朱元思的一封信”。

一生:应是“写给朱元思的信。”

师:第二个同学回答的更为准确一些。

师:谁来给大家读一下课下注释一。

(一生读)

师:读得不错。我们大家再齐读一遍。

师:下面呢,请大家自己试着读一遍课文,注意语音停顿和骈文的特点。

(同学们开始自己读课文。又二分钟后。)

师:大家已经读过课文了。谁能给大家示范读一下呢?

一生:与朱元思,吴均,风烟俱净,……。

(师提示其他生注意听,并勾画,稍后对其读的情况作点评)

师:谁来对他读的情况作一个点评。

一生:读错的字音有两处,是×和&。

师:不错,你听得很认真。

一生:感情处理得不好。

师:那么你认为应该怎么读呢?

生:嗯,应该是很高兴吧。

师:说得不错。在文章第一段有两处揭示了我们怎么读的?找一找。

师:找到了没有啊,我听有的同学已经读出来了。

师:对,就是这两处。“从流漂荡,任意东西”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读的时候应读出“自由自在,轻松惬意”和“赞叹不已,叹为观止”的语气来。“独绝”嘛,是不是。

师:大家再读一次。

(生再读课文。之后,又请一生读。读后又请二生评,一致认为读得好多了)

师:下面呢,请大家依据课下注释自己试着疏通一下文意,看一看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标出来,一会我们一起解决。

(同学们开始疏通课文。看大部分同学完成后)

师:有疑问的话,可以先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一下,仍然不能解决的问题,一会儿我们一起来解决。

(生开始在四人小组内讨论。一段时间后)

师:我看大家已经讨论得差不多了。现在请大家仍不能解决的问题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解决。

一生:我有一个问题,第一段“任意东西”一句中的“东西”是什么意思?是不是就是指的具体的方向呢?

师:有没有谁可以帮这个同学解答的?

一生:“东西”在这里不是指的具体的方向。而是指自由自在,船漂到什么地方就是什么地方。

一生:我有一点疑问。“自富阳至桐庐”这一段的富春江说不定就是南北方向的呢?

师:第一位同学说得非常正确。第二位同学说得也非常好。我们课下查过地图之后,再作结论好不好?

生:好

一生:我有一个问题,“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怎么理解?

一生:这个课下注释上有啊,就是“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一生:可我想知道的是为什么“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就是比喻追求高位的人呢?

(众生沉默)

师:大家可以联系我们以前学过的内容来理解这句话。在《陈涉世家》当中有一句说陈涉少有大志是话?想一想。

一生:唔,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师:《红楼梦》上宝钗有一句诗,有的同学可能读过,“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

一生:我知道了,我们平时也说平步青云之类的话的,我理解了。

一生:我想问一个问题,到底本文描写的是哪一个季节的景色呢?

一生:我想是夏季吧,文中有”蝉则千转不穷”,蝉是夏天才有的。

一生:我认为是秋季。我们在七年级时学过《咏蝉》,诗中说“居高声自远,非是籍秋风”,分别说的是秋天啊。

一生:我认为也是秋天,文章第二段有“夹岸高山,皆生寒树”,“寒树”不是秋天吗?

一生:我反对这个同学的看法,课下注释上有的,“寒树”是“耐寒常绿的树”,跟季节没有关系的。

师:大家说得都很好。不过老师也认为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大家一定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这一诗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大家没有疑问吧。(生齐:没有)诗中“寒山”就是秋天的山啊。另外,王勃的《滕王阁序》有“秋水共长天一色”句。一般来说呢,由于季节的特点,到了秋天天气会更纯净些,就会产生出“天山共色”的感觉。

一生:老师,你说的“秋水共长天一色”我感觉跟本文说的不是一回事。再者,“远上寒山……”中的“寒山”可能如你说就是秋天的山吧,可是难道本文就一定也是秋天的山吗?你不是经常说词义的理解要结合语言环境吗?

(不少生附议:是啊,是啊。此时,我也举不出更多的理由了)

师:要不这样吧,对于这个问题的研究,我们可以下去之后各自查资料,尤其是关于蝉的生活习性。然后再下结论,好不好?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一放再说,看一看还没有问题。

一生:我有一个问题,课文第一段说“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富春江的水奇在何方,异在何处呢?

一生:(不屑地)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课文第二段不是说得很清楚吗?

师:那就请你给大家说一下到底山奇在何处,水异在何处吧。

一生:“水皆……,猛浪若奔”是写异水的。

师:富春江的水跟别处的水不一样吗?它究竟异在何处呢?

生:水特别地绿。

师: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就是“水皆缥碧”。

师:还有没有呢?

生:以下几句分别是写“水清、水急”。

师:好,说得非常地好。请继续。

生:下面就全是写山的了。

师:能具体一点吗?

生:“负势竞上,……直指”好像是说这里的山好像会动。

师:也就是说山势很奇特,对不对。

(生:是的)

师:那么,下面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看一下,是不是写奇山的呢?

一生:是写声音的,好像不是写山的。

一生:我感觉是写山的,泉鸟蝉猿都是在山上的。

师:我赞同第二个同学的观点。这一句是写山上的声音很奇特的。那么下面的句子呢?

一生:下面是作者抒发的感情。

师:那么你认为作者在这里抒发了什么感情呢?

生:喜爱大自然,厌弃官场。

师:喜爱大自然,从文章的开始以及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可你说的“厌弃官场”我怎么感受不到呢?

生:这两句说的是“追求高位的人望见这里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静下来,……”。

师:是啊,我感觉这只是作者的想像啊,他没有说我吴均怎么样啊。

(生沉默)

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如果大家到了一个景色很好的地方,你会产生什么感想呢?

生:留连忘返,不想回来。

师:你会不会产生出“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的感情呢?

一生:我想不会吧。

师:为什么呢?

一生:(沉默)

师:(笑)说不定有的同学会产生出“唉,要是没有了作业和考试,天天到这里来玩该多好啊”的这样的感情吧。

(生开心地笑,并点头)

师: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会产生出不同的感情。我们是学生,而吴均则是一个“经纶世务者”所以我们产生的感情是不一样的,吴均在这里说“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实际上也包括自己在内的,他在这里也流露出了远离官场、厌弃官场的感情。

师:这样说大家能理解吧。

(生齐:能)

师:大家有问题可以继续提出来。

一生:我想问一下“皆生寒树”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感情?

师:谁能回答这个问题。

一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吧。

师:(笑)虽然说有“一切景语皆情语”的话,可是呢,我们并不能因为这句话就认定一切的景物有一定都表达了什么感情,我们也得允许作者有写实啊。我个人以为呢,这里作者就是纯粹的写景,不好说在这里就表达了什么感情的。

师:大家还有问题没有啊。

(无人回答)

师:没有的话,我们继续往下学习。

师:文字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作家通过文字描写所见之景,抒发所生之情。而作为读者,我们应该通过文字再现作者所见之景,体会作者的感情。只有这样才算是走进了作者,读懂了文字。苏轼赞美王维说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我认为这样来评价这篇文字也是当之无过的。

下面呢,就请发挥自己的想像,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依据文中相关文字,用自己的话为大家再现出富春江的美丽景色。既要忠实于课本中的文字,可不拘泥于文中写景的顺序。给大家三分钟的准备时间。

(三分钟之后)

一生:……(略)。

一生:……(略)。

一生:……(略)。

一生:……(略)。

……

师:大家都说得非常好。下去之后呢,请大家把自己说的内容整理一下,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我们这一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与朱元思书》同步练习

●作业导航

1.深入感受山水的奇异之处;

2.启发学生联想和想象;

3.了解文章的体裁。

一、基础部分

1.下列加粗的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水皆缥碧(piǎo) 急湍甚箭(tuān)

B.互相轩邈(xüān) 泠泠作响(línɡ)

C.嘤嘤成韵(yīnɡ) 鸢飞戾天(lì)

D.经纶世务(lún) 好鸟相鸣(hǎo)

2.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从流飘荡,任意东西(方位名词作动词,向东向西)

B.夹岸高山,……互相轩邈(形容词作动词,争向高处和远处)

C.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平息)

D.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动词,奔跑)

3.根据课文填空。

(1)风烟俱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任意东西。

(2)水皆缥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直视无碍。

(3)负势竞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千百成峰。

(4)这篇文章选自______朝梁文学家______________之手,他的字是____________,吴兴故鄣人。

阅读下文,完成4~9题。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4.解释加粗的字。

(1)一百许里:

(2)从流飘荡:

(3)横柯上蔽:

(4)在昼犹昏:

5.下面句中含有通假字的是( )

A.千丈见底 B.有时见日 C.窥谷忘反 D.泠泠作响

6.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2)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

(4)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7.在文中找出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的对偶句各一句。

8.作者描绘富春江山水的奇丽多姿,极有层次。第一段总写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个字;第二段承“异水”二字,抓住“_________”和“________”的特点,具体生动地描绘;第三段承“奇山”二字,多层次多角度展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美。

9.说说你对“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一句深层意思的理解。写一则100字左右的笔记。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0~15题。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揣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然后知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悠悠乎与灏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引觞满酌,颓然就醉,不知日之入。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故为之文以志。

10.作者写作此文时的处境如何?(可用原文回答)

11.题为“西山宴游”,第一段以大篇幅文字生动概括地说明作者平时游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和在这些地方游宴时的乐而忘形的具体情景,这对写西山有何作用?

12.文章开篇概括地指出了卓立不群的西山的特征的文字是什么?

13.第二段写始游西山,着重写在山顶的所见所感,其中写登高眺望的全景的句子是什么?

14.如何理解“山之特立,不与培塿”既是对西山“怪特”的概括,也是作者的自我象征?

15.体现作者感受的最后升华的句子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试一试

16.仿句:瀑布唱道:“我找到自由时,也就找到了歌。”

参考答案:

一、1.B(xuān)

2.D 动词作名词,奔马

3.略

4.(1)左右,不定数。(2)跟随。(3)树枝。(4)如同。

5.BC

6.(1)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是同样的颜色。

(2)奇山异水,独一无二。

(3)看到这些雄奇的山峰,那些极力攀高的人就平息了自己热衷于功名利禄的心。

(4)看到这些幽深的山谷,那些忙于世俗事务的人就会流连忘返。

7.“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8.富春江山水 奇山异水 天下独绝 清 急 富春江两岸群山

9.这一句主要写人们在奇景中的感受。这儿是一个美好、和谐的世界,在此能使人精神高尚,意气奋发。那些只顾追求个人名利的人,那些被世俗事务缠得晕头转向的人,到这里来看看这雄奇的景象,也会被它吸引,可以冷静一下头脑,让自己的身心得到暂时的休息,让自己的灵魂得到净化。(言之成理即可)

二、10.“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揣栗。”(作者因王叔文事件遭贬谪,经常忧惧进一步的迫害)

11.做陪衬,从而突出西山,吸引读者注意。

12.怪特。

13.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14.柳宗元有改良政治的大志和不附权贵的高尚品格。他对西山怪特的一再烘托、刻意渲染、热烈赞美,正是他在逆境中坚持特立不群的品格的自我表现。

15.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登临西山顶峰所获得的与大自然浑而为一,超然物外的感受,使作者的忧惧和悲愤一扫而空,精神上获得了莫大的解脱。

16.略

查看更多
【八年级语文教案 与朱元思书教案、课堂实录、同步练习教案】相关文章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2983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