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微解情 知著显义

教案设计

一、教材解读

知微解情 知著显义

1. 教材是编者教学理念的物化,解读苏教版国标本小语四下“培养良好学习习惯(8)”部分的内容,无论从教育理念层面深悟,还是从呈现方式的角度审视,所传达的信息都是丰厚的。5个彩页包含两个内容:“坚持写日记”和“爱护图书”。

首先两个习惯的培养蕴含着“大语文观”的建构,不仅需要课内教给方法,更要把学生的视点引向生活,整合课内课外,生活的外延和语文学科的外延一样大,让学生在这样的空间里获得思维发展历练的契机。其次学生要养成真正意义上的“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就要求学生要有正确的书写习惯,大量的阅读积累,信息的处理能力,写作能力的建构和锻炼,应该说这是三维目标下的综合能力的训练,符合学科课标对教材要“加强整合,突出重点,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的要求,而且也为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创造性,努力体现学科的实践性、综合性。不光是坚持写日记,一个人所有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长期的督促,多方力量的介入,齐抓共管,教材的设置本身就昭示了一种开放式的语文教学格局。“坚持写日记”习惯培养的依据有: 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三年级和四年级上学期的习作练习基础,还有二年级对阅读背诵习惯的要求,四年级上学期的留心观察周围事物和有选择的读书习惯的培养,这些都为现阶段写日记提供了前提,而这个习惯的养成又可强化前阶段的能力及习惯要求。这也是苏教版教材“长短结合,大小结合”编写策略的又一显现。同时坚持写日记和本学期的习作训练又可形成写作能力的训练双线。“爱护图书”习惯的培养是作为读书人必备的一种素质,它和“爱惜学习用品,认真完成作业”等习惯一样,包含着更多的态度和情感在其中,对学生终身学习习惯的养成是大有裨益的,正应了那句: 播种行为,可以收获习惯;播种习惯,可以收获性格;播种性格,可以收获命运。蔡元培说:“教育者,养成人格之事业也。”点滴的态度及情感的积累就是形成人格的途径。

2.“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8)”共有5页彩色插图和一位同学的3篇日记。1—3页插图主题是“坚持写日记”,4—5页插图主题为“爱护图书”。第1页主题用了3页共计5幅图画来展示。第1页3幅图,左上角展示了各种日记: 《鲁迅全集(日记集)》、《雷锋日记》和《家庭日记》,《鲁迅全集(日记集)》还展开一页给同学概览。右边是老师在向几位同学讲解介绍日记,桌上放着刚才介绍过的几种日记样本。下方一幅图是全班同学认真写日记,同学坐姿端正,黑板上写着“坚持写好日记”,下面是记日记的三点要求: ① 要持之以恒。② 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都可以成为日记的内容。③ 用自己的语言写想说的话,而教师在教室里巡视。如果说这是了解和尝试写作的过程,那么后面第2、3页的图片内容就是实际写作的过程和结果展示了。这两页均是通版图,而图的左上方和右下方都展示了一个女同学在家里认真写日记的状态,第2页左上方的特写照片可以看出这位同学态度认真,表情专注,握笔姿势正确,而第3页右下方这幅图可以看到全景的布局: 女同学坐姿端正,符合写字习惯的各项要求,文具摆放整齐,而展示出来的3篇日记都是书写美观,格式规范。有趣的是: 2月7日的日记被一割为二,分布在两页,这不完整给急于阅读的同学一种迫切的需求。这3篇日记内容的选择紧贴学生生活,既平常又各具特点,表述朴实自然,易于学习、感悟,产生同感。选文显现编者用心,借助例文,让学生自己领悟写法,又少了许多的限制。第3页的图昭示了写日记的要求、方法,更展示了坚持写好日记的意义,希冀之情饱蕴其间。第4页和第5页围绕着“爱护图书”这一主题,安排了5幅图片,内容有选择图书时要爱护图书,图书破损时要修补图书,而场景涉及家内、学校。第4页左上角是一位女同学在家中书柜前翻阅图书,图上可以看出,她手里的书保管得很好,书架上众多书籍整齐而且美观,种类较多,但分类收藏,真实自然。而左下角是8位同学围坐在几张课桌前,桌上放着胶水、剪刀、白纸、透明胶带等物品,原来他们在认真的修补图书,还有两位同学在合作修补破损严重的图书……,而这两位同学的正面特写照片又在第5页右下角充分展示,认真的态度和合作的精神是编者想要借图传达的重点!而另外两幅图展示了同学们在图书馆里取书、看书和放回书籍时的情况,她们认真、精心的对待图书,显示了同学们爱护图书的习惯已渐成,而墙上贴着“爱护图书”的字样。

3.这些图片点面结合,通过一个个生动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示了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写日记与爱护图书的做法,教材的安排能清晰地感受到两种习惯培养所涉及的认知和技能性知识,同时又辐射渗透了情感态度的元素。图片的设置打破了传统教材的格局,凸显示范性、启发性、人文性,这种创新也为教师在实施教学时留有了更多的空间,此时过程与方法的选择显得尤为突出,怎样将静止的图片变成可感有趣的生动的素材打动学习主体,使之接受,并形成习惯,这就对教师的设计提出了挑战。如何把教材编者的意图和教者的目的,学者的目标贯通,最大限度的用教材达到效果的最佳,这便是下面要思考的第二个问题。

二、教学设想

既然是以图为文,教学就应该以图为基准,就图学,就图悟,就图训练,就图联想……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1.在活动中渗透体验

任何习惯的养成不是“告诉”可成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注重创设情境,打通学科内容和生活的联系,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在实作中让学生充分的参与、深度的参与,才能获得真实的体验,情感的认同,也才可能成就“习惯”。活动也许是一个情景,或许是各种活动(关于一本日记的真实故事;一次读书竞赛活动;发现身边的与图书有关的现象;图书集中修补活动;交换课外读物;参观图书馆;或许就是看图说图,看图谈感悟的交流会;……),这种进入了感情意识的生命领域的体验需要学生用心灵去感悟,在悟中练,在练中丰富体验,获得发展。

2.在实作中体现整合

活动的设置力求体现活动主题的综合性特点,如: 在进行各种与图书有关的活动时,不忘用日记的形式物化感受,借此来强化“坚持写日记”的习惯养成;借助多媒体的手段使习惯课教学更有趣,教学信息量更充分;在观察图片范例时可请学生评一评日记的书写,借此温习认真写钢笔字的要求,日记的书写格式也可交代;写日记的习惯养成不可能孤立于阅读积累之外,且要有突破,读写结合的集中与分散设计就是一场持久战。

3.在持久中贯通历练

习惯的培养具有长期性,叶圣陶先生说过“要养成一种习惯,必须经过反复的历练”。这就需要教师持之以恒的反复抓,抓反复,严格要求,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贯穿习惯培养的思想,指导学生反复训练不断强化,长时间的潜移默化,使之定型并得到巩固,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而训练的视点应与生活贯通,那么视野才开阔,“爱护图书”不是一节或两节课就能解决问题的,在后续的学习活动中可相机设计穿插读书活动,让其谈读书的收获,或者交流关于书籍的名言,请读书辅导员(作家、家长、学校教师等)介绍书籍和与书籍相关的故事,营造一种仰慕读书的氛围,这样可以使学生“爱护图书”习惯的建立更加内化、深层。

以上的设想意在抛砖引玉,说明习惯篇教学应在活动中、整合中、训练中进行,体现教材设置的主体性、形象性的特点,教学内容可集中安排,也可和相应课文整合处理,还可结合班级情况即时强化再现,教学的实施目的是为教学主体的发展而实行,最充分的发挥教材的作用,渗透有效教学,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习惯和高尚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是教师的责任。在活动中训练,在整合中培养,在督促中长久,在实践中养成才是教育的根本。

查看更多
【知微解情 知著显义】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2871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