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实读《论语》

教案设计

报纸编辑希望我能为青年朋友介绍自己喜欢的书,我首先想到《论语》,这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书之一。说来惭愧,虽然上大学时就读过《论语》不止一遍,甚至背下不少章节,却说不上喜欢。那时主要是为了学古汉语,完全当它是某种语料,并没有什么心得。当然,上世纪60年代那时也在限制思考。真正认真细读,并多少能融进自己人生历练来读,是过了而立之年。此后几乎每隔一段时间就会读一读《论语》,往往有些新的体验。我渐渐觉得这本书在渗透自己整个人生。当然其中也有我所不太喜欢的,比如那种教化味道,还有一些明显落后的观念。但我欣赏品味里边的人生智慧,那种质朴踏实的态度,还有对人事的洞察和理解,大度与乐观。也许太年轻是不容易进入《论语》的,但读一读还是有好处,毕竟是中国经典。那些思想精华,会一点一滴持续地滋润整个人生。但是,如果读《论语》能“平实”一点,知人论世,丢掉膜拜的意味,会更有创获。

平实读《论语》

有些青年朋友可能会抱怨读《论语》这样的古书障碍比较多。那么可以找一些有注释的本子来读。这类书很多,因为不是深入研究,先读懂基本意思再说,不必苛求什么版本。我倒是不太主张大家一开始就读那些“主观投入”太多、或者太“现代性”的研究型论著。因为那容易马上把自己的脑子框住了。

报纸编辑还要我为青年朋友说出所喜爱的其他几种书,我依次罗列以下:

二是《孟子》。理由和前边已经说过的差不多,我认为也是一本可以不断丰富我们人生智慧的书。

三是《庄子》。有时我也问自己,这和《论语》完全不同的风格,怎么能都喜欢?大概人生本来就是复杂的多向度的。如果说《论语》让人理解人生,那么《庄子》可能更让人有时超越和想象人生。

四是《红楼梦》。上中学时读了好几次都读不下去,主要还是不能进入那种表面日常、其实很形而上的境界。“文革”中在干校劳动,有机会反复读了好几遍,越读越有味。大概不同年龄段读它都会有不同的理解。

五是《鲁迅全集》。记得80年代初我是花了一个月的工资买下一套全集的,至今仍然是翻阅最多的书之一。除了教学研究的需要,还因为鲁迅的确让人非常清醒,让人永远对现实保持一种犀利的批判目光。当然,也因为这是近代以来中国文化最重要的思想遗产。

六是《共产党宣言》。记得我头一次读是十六、七岁,当时有一种异乎寻常的庄严感,为那种雄大的使命感和事业心激动不已。在当下这样缺少理想主义的现实中,读这本影响人类命运的大书,能得到精神的升华。

七是《圣经》。我是基督教家庭里长大的,从小就熟悉这本书,为其中许多故事所吸引。看到我高龄而又重病的母亲每天都要坚持吃力地用放大镜读上几页,我能体会信仰的力量。《圣经》的重要还在于它是西方文化的源头之一,要了解西方,自然绕不开《圣经》。读这部书不等于就要信教,它也许能激发我们对生命对未知世界保持一份敬畏之心。

八是莎士比亚的戏剧,那完全是适合“读”的剧本。尽管连张爱玲也说过不喜欢,而且年轻人已经很难静下心来啃这样的经典,但我想最好还是选读一两部,那起码能培养一种对悲剧的感悟,那种雍容华贵的风格也能让人想像力飞扬。

九是美国理论家詹明信(又译詹姆逊)的《晚期资本主义的文化逻辑》,是近年来对我国文学理论界影响甚大的一部书,可以了解一下到底为何影响大,而且它跳出传统VS现代的思维模式,启发我们重新打量所处这个多元的有些混乱的世界,会有另一番风景。

十是切·格瓦拉的传记,坊间已经翻译出版许多种,也可以读国人写的比较简要的一种,就是《切·格瓦拉》(张中莉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版)。在许多人都乐于痛快地颠覆革命的时候,这位传奇人物的事迹会让人感受何谓英雄气概,何谓献身精神。

我就罗列这么10部书,除了后面2种,都是些比较普通的书,却又大都是经典性的“大书”。属于经典的东西,对于后世的读者会有距离,包括对它所属时代和语言表达形式等方面的隔膜,会对阅读形成障碍,我们需要尽力才能进入。许多流行的作品我们也喜欢,像我平时也会读一些休闲的读物,比如畿米、《水煮三国》之类,但那主要是消遣。如果要真正了解人类的智慧,吸取精神的力量,提升人格境界,还是要取法乎上,多读经典性的作品。读经典要沉下心来,有一份超越,有一份尊崇,尽可能调动自己的感觉与灵性去接近,去理解,就能深入堂奥,高雅的兴趣就会慢慢培养出来。当然,我所喜欢并乐于推荐给青年的这些“大书”,短时间读不完,有些真的就是要用整个人生来读。

查看更多
【平实读《论语》】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27918/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