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本出版于上世纪30年代的《开明国语课本》受到了广泛关注。出版社重印卖断货,家长、学者持续热捧,媒体引发热议……这本由叶圣陶编写、丰子恺插画的语文课本在时隔70多年后重新走进公众的视野,它勾起的不仅是人们对那个久远年代的回忆,还有对语文学习最本真的一种期待。
引起社会关注的这本 《开明国语课本》最早出版于1932年。5年前,它作为“上海图书馆馆藏拂尘”系列图书由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重印,印数8000本。
老课本出版后,在很长一段时间,销售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2008年,销售突然呈现上扬的趋势,终于在去年脱销。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社长赵炬说,开明版课本的“火”一方面与当下热议的教改有关,公众对现有语文教材的诸多不满,让这本70多年前的老书重新回到人们视野。“还有个原因就是逐渐兴起的国学热”,书中关于中国传统礼仪的教育也是现在的少儿读物中缺失的,而这些问题并非一本老课本所能解决。
记者在淘宝网上发现,有近百个商家在网上兜售《开明国语读本》,价格也是参差不齐,低的三四十元,高的卖到数百元。有商家更是开出了每套260元的高价,是原价的十倍。记者从省城几家大的书店了解到近期也有很多顾客来问讯,但这套书在太原市也是只闻其名不见其踪。其中一家书店的负责人还表示,此书之“火”有炒作之嫌。
现状 语文教材脱离生活
王老师在省城一所小学教语文已多年,她对学生们使用的语文教材就很有看法。现在的课本知识点比较多、面面俱到,其实是希望学生们能全面发展。出发点是好的,但脱离了现实,教材中真正吸引孩子们的地方不多。就比如六年级用了一个单元去了解艺术,贝多芬、蒙娜丽莎……王老师说她自己讲起来都有点费劲,除了教参书上提供的知识,自己还要在网上搜集相关知识,可这样讲课的效果并不理想,孩子们不太感兴趣,只能靠死记硬背来应付考试。这样的素质教育对提高学生们的素质没有一点用处。
王老师认为,拿太原市来说,音乐会、艺术展等活动少之又少,没有生活体验作为基础,教科书又高高在上,一次次的教改不但没有让孩子们轻松,反而把他们更加推向应试教育。
二年级学生小兰的妈妈曾在一篇《我怎么想就怎么说》的课后练习里,和课堂教育暗暗较劲。
课文讲述了作家屠格涅夫小时候,在客人前提反对意见,因为“我怎么想就怎么说”。思考题设问:你敢于向客人指出不是吗?“难道就不能尊重客人,一定要表现你的诚实吗?”小兰的妈妈针锋相对,默许女儿违逆标准答案,写上:“不会,因为妈妈会骂我!”
在事后与老师的交流中,小兰的妈妈坦陈:“因为感觉课本里有太多刻意拔高的说教,有意挑战一下。”“拔高也是一种伤害,就像‘我们都是祖国的孩子,我们都爱祖国妈妈’这样的句子,包袱抖得太突兀、太有‘海拔’!”
专家 语文应增加国学比重
“国学教育在中国曾一度出现断档”,人大国学院专家李林林说,现在的孩子父母以70后、80后为主,接受国学教育不多,不如上一辈有基础,国学教育缺失与其使用的课本有关。在调查中,现在孩子的小学教材中,有关国学的内容只有13篇,而日本、韩国一般都在30—40篇。
李林林说,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人们追求金钱,对信仰缺失,国学热也是对信仰的一种回归。尤其在现代家庭,孩子习惯了家长倾其所有的奉献、付出,很少有分享、谦让、合作等体验,国学中所蕴含的诚信、孝、义等理念恰好能给予弥补。
这些跨越了70余年的老教材为何还能散发魅力?因为它的编写有一条清晰的线索贯穿始终,教材中渗透着公平、正义、自由、爱与被爱等最基本的社会价值观,处处体现生命间的微妙关系,展示人与人、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而反观现在的教材,为何屡遭批判?看似有标准实则没有标准。一会儿这个主题,一会儿那个主题,标准多了反而不知道遵循哪一条。作品间相互呼应的东西太少,专注于方法技巧的应试教育。
老师 一天一课难有真情实感
开明老课本再版后,曾被上海市的几所小学作为课外读本。“几乎不用教,孩子们一读就能成诵。”一位老师举出佐证,如《绿衣邮差上门来》一文:“薄薄几张纸,纸上许多黑蚂蚁。蚂蚁不做声,事事说得清。”简短的几句话,充满童趣,也让孩子们对信的认识变得鲜活起来。
一位教育工作者坦言,从这本老课本中,看出了两位名家为孩子教育投入的真心。而反观现在,“看看我们现在的老师出教材,一本比一本快,可是里面有多少真情实感?”
一些家长将这本书作为孩子的启蒙读物。一位家长经常在睡前给孩子朗读课本里的内容,在她看来,里面的内容非常好,有些文章看后引人一笑,又不失儿童的天真。丰子恺先生的配图,形象又生动,讲解内容时配上图,儿童非常容易理解。
作为编者的叶圣陶,也是一位教育家,在他看来,给孩子们编写语文课本,不仅要着眼于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还要注重孩子幼小心灵的陶冶、熏陶。赵炬说,这本书正是将传统文化中宣扬真善美的一些东西渗透其中,散发出弥久的馨香。随着近年来国学热的兴起,人们逐渐对传统文化有了新的认识,大家发现传统文化中仍有很多东西是值得借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