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字典语文网小编分享的是《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同学们。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恽( ) 灼灼( ) 寒砧( )
窸窣( ) 筌( ) 冉冉( )
翩翩( ) 征戍( )
2.辨析下列字形并组词。
袅 枭 朗 琅 蛊 盅
燥 噪 躁 迢 诏 苕 褐 竭 羯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2)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4)“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5)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4.辨析下列近义词,选择最恰当的填空。
(1)钟爱 喜爱
①陈赓大将军当年对孩子要求很严格,就连他最______的女儿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
②这时候的小鱼是最开心的,它们互相追逐着,不时在水草中玩起捉迷藏的游戏,就像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真是惹人______。
(2)飘零 飘落
①无数的星辰亮起,在天空写下你的名字,当雪花______时,就能将我的思念与祝福传送给你。
②今天,我是一片在天空中孤独______的枯叶,不知会落到谁家庭院。
1.结合课文,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指代对象。
(1)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
(2)这不过是其中的小小一例而已。
2.作者引用《橘颂》《招隐士》、无名氏的诗句,想表达的主要意思是什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7题。
从“木叶”发展到“落木”,其中关键显然在“木”这一字,其与“树叶”或“落叶”的不同,也正在此。“树叶”可以不用多说,在古诗中很少见人用它;就是“落叶”,虽然常见,也不过是一般的形象。原来诗歌语言的精妙不同于一般的概念,差一点就会差得很多;而诗歌语言之不能单凭借概念,也就由此可见。从概念上说,“木叶”就是“树叶”,原没有什么可以辩论之处;可是到了诗歌的形象思维之中,后者则无人过问,前者则不断发展;像“无边落木萧萧下”这样大胆的发挥创造性,难道不怕死心眼的人会误以为是木头自天而降吗?而我们的诗人杜甫,却宁可冒这危险,创造出那千古流传、形象鲜明的诗句;这冒险,这形象,其实又都在这一个“木”字上,然则这一字的来历岂不大可思索吗?在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先来分析一下“木”字。
首先我们似乎应该研究一下,古代的诗人们都在什么场合才用“木”字呢?也就是说都在什么场合“木”字才恰好能构成精妙的诗歌语言;事实上他们并不是随处都用的,要是那样,就成了“万应锭”了。而自屈原开始把它准确地用在一个秋风叶落的季节之中,此后的诗人们无论谢庄、陆厥、柳恽、王褒、沈佺期、杜甫、黄庭坚,都以此在秋天的情景中取得鲜明的形象,这就不是偶然的了。例如吴均的《答柳恽》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阴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这里又还需要说到“木”在形象上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3.根据第一段的意思,写出“落叶”与“落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第二段中说“当然也可以”,又说“‘木’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二者是否矛盾?为什么?
5.根据第二段的内容,概括“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6.作者指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把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从而富有感染性启发性。根据以上观点,完成下列问题。
(1)“高树”的暗示性是什么?
(2)“高木”的暗示性是什么?
7.在习惯用单词的古典诗歌中,为什么从来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叶”却比较常见?
基础运用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袅袅(niǎo) 漂泊(bó) 不落于言筌(quán)
B.皎皎(jiǎo) 橘颂(jú) 心有余悸(jì)
C.窸窣(sū) 桅杆(wéi) 蛊惑人心(ɡǔ)
D.寒砧(diàn) 迢远(tiáo) 接踵而至(zhǒnɡ)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绵密 灼热 歧路 箫瑟
B.聒噪 纱锭 漂零 沼泽
C.传诵 涔涔 饱满 关键
D.钟爱 潜藏 捣衣 干躁
3.依次填入下面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1)随着北半球地区暑热______、秋凉渐近,甲型H1N1流感正进入了新的蔓延期。为此,世界卫生组织呼吁高度警惕甲型流感的“第二波”蔓延。
(2)他根据新疆区域特点,推行乔、灌、草结合的农田防护林体系,有效______了沙漠化的推进,稳定和扩大了绿洲,使局部地方出现了人进沙退的局面。
(3)面对鄂尔多斯盆地复杂的地质条件,她率领科技人员克服了病痛的折磨,在______的工作环境中,为油气田的开发作出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贡献。
A.消逝 遏止 艰苦
B.消失 遏止 坚苦
C.消失 遏制 艰苦
D.消逝 遏制 坚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最恰当的一句是( )
A.阿巴斯与穆巴拉克讨论了重启巴内部和解对话的相关议题。阿巴斯说,埃及方面保证将继续周旋,力争促使巴内部和解对话尽快展开。
B.中行近日与泛美开发银行IDB签约了贸易融资便利项目协议,此协议旨在解决国内企业开拓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市场的过程中的融资和担保问题。
C.由于朝鲜当局无法保证必要的粮食供给,朝鲜居民很难度过这个冬天。另外,朝鲜年后将迎来金正日67岁的生日,在准备节日所必需的特别食品方面朝鲜捉襟见肘。
D.该项目产品实现产业化后,国内半导体照明产业将真正掌握技术主动权和制高点,LED芯片生产投资成本将大大降低,国内甚至国外的LED封装产品价格下降将马到成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据悉,新基地建成后将会为驻中东以及亚洲的美军提供讯号及情报。其实,一方面美军靠卫星大肆获取他国情报,另一方面也紧紧盯住其他国家的卫星动向。
B.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在科、教、研领域,特别是能够创造高附加值的知识经济领域为移居国工作,对急需发展人才的中国无疑是一种损失。
C.国家要加大对南水北调中线引水工程水源涵养林建设的力量,同时给予陕南地区农村以更多的资金扶持和政策优惠。
D.中国乃至亚洲的管理软件在继续研究和吸取国际先进管理思想和模式的同时,更需要加强与中国和亚洲地区先进企业的结合,进行联合创新。
阅读鉴赏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说说“律师”
韩 栋
“律师”一词出现很早。汉武帝征服西域后,佛教就开始传入我国,一开始得来的全是梵文佛经。汉桓帝时才出现汉文佛经,佛经中的借词、译词随之进入汉语系统。“律师”也是其中之一,《涅槃经•金刚身品》云:“如是能知佛法所作,善能解说,是名律师。”
这时的“律师”与法律没有任何关系,只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称呼。佛经主要包括经藏(释迦牟尼说法的言论汇集)、律藏(佛教戒律和规章制度的汇集)、论藏(释迦牟尼后来的弟子对其理论、思想的阐述汇集),称三藏经。僧人对佛经的习得各有所长,水平较高的根据具体情况有不同的称呼。“经师”主要是通晓“经藏”或善于诵读经文的僧人,“论师”偏重于称呼精通“论藏”的僧人,“律师”则是通晓“律藏”的僧人。可见,“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僧人的一种称呼,而且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
“律师”一词发展到唐代,外延扩大了,不仅佛教僧人有“律师”的称呼,道士也可称“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云:“而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直到清代,才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之为“律师”,与法律有了一丝联系。但是,它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直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化,特别是1898年的戊戌变法前后,变法的中心人物和一些开明人士把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进来,汉语词汇中增加了大量哲学、政治、经济上的名词术语,其中,有一个旧瓶装新酒的意译词“律师”,它才是今天法律意义上“律师”的源头。律师源于古罗马的辩护人,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并不收取报酬,这是现代律师的雏形。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中国是在清末起草的《大清刑事民事诉讼法》中才首次提到“律师”。
“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英文为“lawyer”,法律翻译为“law”,为什么在意译时“lawyer”翻译成“律师”而不是“法官”和“法师”呢?
法,《说文解字》:“刑也,平之如水,从水;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说明法能够主持公正,惩恶扬善。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律,《尔雅》的解释是律的本质,《说文解字》是讲律的命名,段注“律者,所以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故曰均布也”。律主要指定罪量刑的刑法典。“律”多指具体的条文,“律”比“法”更具体。佛教中“律”多为“戒律”,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因而,律师是解释“律”的人。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而非依“法”定罪的人,依“法”裁定是非并定罪的是“法官”。这也许就是现代汉语中“律师”和“法官”得名的主要原因。
法、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区别只是在于时代。春秋末期,“法”字广泛使用,如李悝作《法经》,后来秦商鞅把《法经》的“法”改称为“律”,以后各代皆把“律”作为法典名称,把“法”改称为“律”,如秦律、汉律、魏新律、晋泰始律、梁律、陈律、北魏律、北周律、北齐律、隋开皇律、唐律、明律、大清律。今天,习惯上又改称“律”为“法”,然而,“法”字又有“法术”之义,“法师”多指后一义。
由于“律师”意义较为单纯,“法师”意义多,加之国人的惯常思想,佛、道、巫皆可称作“法师”,易产生歧义,所以在意译“律师”时舍“法师”而留“律师”。
以上是现代“律师”一词的由来及演变。汉语系统本身是一个相对较开放的系统,汉语中有些看似平常的简单词语,背后却是暗流涌动,如不细细探究,难免张冠李戴,只有溯源分流,理清脉络,方得真理。
(选自《文史知识》,有删节)
6.关于“律师”的解说,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最早源于佛经,在汉武帝时期就进入了汉语系统。
B.佛教中“律师”是依律修行的教派。
C.清代把传授法律知识的人称为律师,这已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D.现代意义上的律师是依照法律条文为当事人辩护的人。
7.下列对“意译‘lawyer’翻译成‘律师’的原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法形成于春秋晚期战国早期,而律师是汉代才有的词汇。
B.“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而“律”比“法”具体,多指具体条文,比较符合现代意义上律师的职业特征。
C.尽管“法”和“律”在法律义上是同义的,只是在各个时代称呼不同,但“法师”中的“法”多含“法术”之义。
D.“法师”一词在佛、道、巫中都有此类称谓,为了区别于人们的惯常思维,避免混淆,故取“律师”而舍“法师”。
8.下列表述完全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是一个意译词,是在西方民主主义理论和西方文化传播到中国时,汉语词汇中新增的一个名词术语。
B.“律师”一词与法律有联系最早出现在清代,在此之前,律师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
C.“律师”最初进入汉语词汇系统是对通晓经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D.现代律师的雏形出现在古罗马,他们精通法律,为当事人辩护且不收取报酬。
9.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律师”一词出现在汉代,随佛教的传入而存在,汉代以前佛教没有在我国出现。
B.在中国,律师成为一种职业,并有律师制度的保障,可能出现在清末戊戌变法前后。
C.“律师”当初是一个意译的佛教用语,随着时间的发展,它已经成为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D.由“律师”一词的由来与演变,可以看出汉语系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大量借词、译词还将进入汉语系统。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青与绿
林 庚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草与柳在古代诗词中一直经常这样地同现,要说明其间的缘故,根本上还是因为都涉及春天。“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柳树是代表着春风的,而草则又与春风共其命运。“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春回大地的信息,首先就体现在草与柳的变化上。“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只是那么一星星若有若无的草的痕迹,便宣告了春天的来临。“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柳枝上刚萌发出点点的细叶,料峭的春风便已来到了人间。这个细叶,诗词中又称为“柳眼”,仿佛在说碧玉妆成的柳树,忽然从睡梦中一觉醒来,睁开了眼睛,同时也就是春天的开始了。所谓“风回小院庭芜绿,柳眼春相续”,草透出了绿意,柳睁开来眼睛,这是多么富于生意的绿色世界啊。
世界是绿色的,可是诗人却爱说“青青河畔草”“青青夹御河”“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柳色新”自是嫩绿色,所谓“看尽鹅黄嫩绿,都是江南旧相识”,可是却非说“青春”不可。春天叫做青春,“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青春复随冠冕入,紫禁正耐烟花绕”。而春游也叫做踏青,却不说踏绿。春天唤做青阳,春神名曰青帝,少年称为青年,那么到底是谁代表着春天呢?
绿与青原是相近的颜色,所以青天又称碧落、碧空,碧也就是绿。绿草可以称为青草,绿柳却不能称为青柳,但是“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却又正是好诗。“春晚绿野秀”,这绿野却很少称之为青野。大概由于绿指的是具体的现实的世界,而青则仿佛带有某种概括性的深远意义。绿原是一种谐和的色调,在万紫千红的春天,绿乃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则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松树因此就都称为青松。所谓青山绿水,何尝不正是两种性格的说明呢?这里或者会给我们带来一点生活中的启发吗?谁不愿意青山不改、青春常在呢?但这只是一种理想,从现实到理想,从具体性到概括性,本来是绿的却说成是青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青青。
写于1983年立春
(选自《唐诗宗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年版)
10.解释下列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
(2)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
11.在描写山野草树时,诗人较多用“青”而较少用“绿”,请结合诗歌创作中的意象问题说说其中的缘故。
12.怎样理解“青”比“绿”“更为单纯,凝净,清醒,永久”?
(1)说“青”比“绿”“更为单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说“青”比“绿”“更为……凝净,清醒”,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青”比“绿”“更为……永久”,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青山绿水”“山清水秀”两个成语,结构有什么不同?从表意角度分析两个“qīnɡ”的字形为什么必须两样?
(1)两个成语结构上的不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个“qīnɡ”字形有别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仿照例句,在横线处填上结构相同的语句,要求文意贯通,并要构成排比句。
例句:欣赏音乐作品,我们虽手不操琴,却能聆听琴瑟琵琶,神游“古典”“浪漫”,品味优美旋律;还能够在《命运》中与贝多芬切磋,在《天鹅湖》边和柴可夫斯基相伴,在《大峡谷组曲》里同格罗菲探险……音乐能够培养我们的美感,陶冶我们的情操,铸造我们的灵魂。
仿写:阅读文学作品,我们虽足不出户,却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可以在塞纳河畔与雨果散步,在皇村学校里同普希金畅谈,在茫茫大海中和海明威拼搏……文学作品可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15.提取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在括号内写出四个关键词。
据报道,我国国家图书馆浩瀚的馆藏古籍中,仅1.6万卷“敦煌遗书”就有5 000余米长卷需要修复,而我国从事古籍修复的专业人员不过10人;各地图书馆、博物馆收藏的古籍文献共计3 000万册,残损情况也相当严重,亟待抢救性修复,但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总共还不足百人。以这样少的人去完成如此浩大的修复工程,即使夜以继日地工作也需要近千年。
( )( )( )( )
16.在我国诗歌中,有些意象具有相对稳定的感情色彩,诗人们往往用它们表现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例如课文中的“木叶”);而有些意象,则在不同的语境里表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下面诗词中“梅”这一意象,表达的感情就不尽一致,请作一点辨析。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卜算子•咏梅
陆 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说木叶》课后练习答案:
基础积累
1.yùn zhuó zhēn xī sū quán
rǎn piān shù
2.袅袅/枭雄 疏朗/琳琅 蛊惑/酒盅 干燥/噪音/急躁 迢迢/下诏/红苕 褐色/竭尽/羯羊
3.(1)形容微风吹拂的样子。
(2)形容明亮。
(3)文中形容草木摇落的声音。
(4)“稀疏透明、通透明亮”的意思。
(5)不在语言运用上留下用工的痕迹。
4.(1)答案:①钟爱 ②喜爱
解析:钟爱:特别爱(子女或其他晚辈中的某一人)。爱的程度较深,书面色彩更浓一些。喜爱:对人或事物有好感或感兴趣。爱的程度较浅,口语色彩更浓一些。
(2)答案:①飘落 ②飘零
解析:飘零:(花、叶等)坠落;比喻失去依靠,生活不安定。书面色彩更浓些。飘落:飘着降下来。使用对象范围较广。
文本研读
1.(1)“这样”指代:“树叶”从来就无人过问,至少从来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2)“这”指代:从屈原创造的“木叶”,到“木叶”广泛应用,再到杜甫等创造的“落木”等文学现象。
2.古代诗歌中虽少见“树叶”,但“树”倒是常见的。
3.所指对象相同,但给人的感受不同。“落叶”是一般概念,意义具体而可观,内涵比较单一;“落木”是特殊的概念,具有形象思维的特点,具有较多的感情色彩,内涵比较丰富。
4.不矛盾。说“当然也可以”,是从二者所指对象的角度,说明二者没有区别。说“‘木’在这里比‘树’更显得单纯”,是从艺术欣赏的角度看待它们,“木”比“树”更有韵味。
5.“木”除了作为一般概念树的意义之外,还隐含有“落叶”“木头”“木料”“木板”的影子,潜藏着树干的意义。
6.(1)暗示了满树叶子在吹动。
(2)暗示了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
7.因为“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的浓阴的联想,“树”与“叶”的形象有太多的一致。“树叶”也不会比一个单独“叶”字多带来一些什么,古典诗歌习惯用单词,因此就很少见“树叶”这个词汇。而“木”则使人容易想起树干,具有暗示性,使读者产生较多的联想,所以“木叶”就比较常见。
能力提升
1.D 解析:“砧”应读“zhēn”。
2.C 解析:A项,“箫”应为“萧”;B项,“漂”应为“飘”;D项,“躁”应为“燥”。
3.A 解析:消逝:用于抽象事物消失至无,如声音、时间等;消失:逐渐减少以至看不见,一般用来指具体事物。遏止:用力阻止,对象多是“战争”“暴动”“洪流”等来势凶猛而且突然发生的重大事件;遏制:是压抑控制,使不发作,对象多是自己的情绪,有时也指敌人或某种力量。艰苦:艰难困苦,常用来描述条件较差的客观情况;坚苦:坚忍刻苦,常用来形容工作精神和工作作风。
4.C 解析:捉襟见肘:比喻十分穷困,也比喻顾此失彼,穷于应付。A项,“周旋”是“应酬、打交道”的意思。此处应该用表示从中调解的“斡旋”。B项,“签约”是“签订条约或合约”的意思,后面不带宾语。此处可换用能够带宾语的表示在重要文件、条约上正式签字署名的“签署”。D项,马到成功:形容事情顺利,刚开始就取得成功。此处使用不当。
5.D 解析:A项“一方面”应放在“美军”之后。B项成分残缺,在“中国付出巨大教育成本培养”之后加上“的人才”。C项搭配不当,“加大”与“力量”不搭配,应改为“力度”。
6.D 解析:A项,“律师”进入汉语系统是在汉桓帝时;B项,佛教中的“律宗”是依律修行的教派;C项,清代传授法律知识的人还不是现代法律意义上的律师。
7.A 解析:A项与题干没有关系。
8.D 解析:A项中“律师”一词是旧瓶装新酒,不是新增了一个名词术语;B项不只是对佛教僧人的一种称呼,唐代“道士”也可以称律师;C项是对通晓律藏僧人的一种称呼。
9.C 解析:第二段中说“‘律师’……因佛教的存在而存在,并一直沿用至今”,可见,今天的律师并非法律意义上的一个专有名词。
10.(1)传出,发出 (2)嫩绿 (3)应当
11.因为“绿”只是对现实世界中某些色彩的描摹,而“青”则加进了诗人热情赞美的情感因素。
12.参考答案:(1)“绿”是活生生客观世界“搀杂”其他事情的带有一定综合性的色彩,是“多样统一的典范”,而“青”仅仅是诗人从“万紫千红”的客观世界中抽象出其中特别喜爱的一种色彩。
(2)“青”倾注并沉淀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它不是处在“无名状态”,而是有了“觉解”。
(3)“青”这种色彩是诗人思想升华的结果,况且这种色彩不随自然界的转换而变换。
解析:(1)点到“抽象”就算对;(2)点到“主观感受”就算对;(3)点到“思想升华”就算对。
13.(1)“青山绿水”是由两个偏正式合成词“青山”与“绿水”构成的成语;“山清水秀”是由两个主谓式短语“山清”与“水秀”构成的成语。
(2)“青山绿水”的“青”跟“绿”对举,都是揭示色彩的;而“山清水秀”的“清”跟“秀”对举,都是描写性质状态的。“青山”是常用词,意为“青色的山”,但不能说成“山青”。“山”在前,后面则需陈述“山怎么样”,须用形容词来形容它,故必须写成“山清水秀”。
14.答案示例:纵横古今中外 漫游名山大川 领略异国风情 开阔我们的眼界 丰富我们的知识 完善我们的人格
解析:该题是结合句式的理解进行仿写,在仿写中考查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手法。解答此题关键在于仿照例子,选择三个结构相似、内容相关的句子构成排比。
15.馆藏古籍 亟待抢救 修复工程 人才奇缺
16.写作提示:本题旨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提高欣赏诗歌尤其是我国古代诗歌的能力。题干中已指出这三首诗词中的“梅”这一意象,作者所表达的感情是不同的,分析时可以指明每首诗词所表现的“梅”的品质。
答案示例:在我国诗歌中,“梅”是诗人喜欢吟咏的对象之一。但作者表达的感情不尽一致。王安石的《梅花》,表现了梅花“凌寒独自开”的高贵品格。我国古代把松、竹、梅誉为“岁寒三友”,是高贵圣洁的象征,这首《梅花》的意象表现的就是我国这种传统文化精神。陆游《卜算子•咏梅》表达的是“寂寞开无主”的无奈、“黄昏独自愁”的凄凉心境以及“只有香如故”的孤傲和清高。毛泽东的词与陆游的词,词题、词调相同,意境却截然不同,毛词巧妙地把陆游词中对梅花不幸遭遇的倾诉和孤芳自赏的表露化为对她达观坚定的描述和高贵纯洁的赞颂,词中有一种超越时空的壮美,豪放乐观,振奋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