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雾——高速公路上的杀手
①2013年6月4日6时许,在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东西两侧
车道突发16起交通事故,共造成56车相撞,致14人死亡。
②有关人员在分析上述事故的发生原因时发现,造成这些严重交通事故的杀手就是
团雾。
③从气象学意义上讲,团雾的本质也是雾。受局部地区微气候环境的影响,在大雾
中数十米到上百米的局部范围内,那些雾气更“浓”、能见度更低的雾,就是团雾,秋冬
季昼夜温差较大、无风的夜间或是清晨6-8时,较容易出现团雾。团雾的形成,与局部
小气候环境关系密切,其易出现的地域一般为地势低洼、空气湿度大的地区。另外,雨
后山区的高速公路地段也较易出现团雾。
④与普通的雾相比,团雾具备以下几个特点:第一,与大雾弥漫有所不同,团雾
的势力范围比较小,就像一朵落在地上的云彩,团雾似的,四顾朦胧,团雾以外,视线良好
;第二,团雾内能见度很低,一般只有10-20米;第三,团雾覆盖范固呈分段形态,
有的地方雾很少,有的地方雾很浓;第四,团雾的覆盖面积大小不一,大的团雾覆盖区
域长约5000米,小的团雾覆盖区域长度仅有1000米。
⑤团雾因其飘浮不定和能见度低的特点,而被称为“高速公路杀手”。高速公路上的
团雾,往往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④团雾的危害之所以这样大,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⑦首先,团雾的特性造成了其在高速公路上多发。团雾不仅能在大雾天气中现身,
就是在天气状况良好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在局部区域内出现。
⑧其次,驾驶员视觉的明暗适应特性不佳,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明适应指的是,人们从暗处走到明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的过程。正常情况下,人眼
需要1分钟能完成明暗适应性的转换。暗适应就是由明到暗,人的视觉感受性逐步提高
的过程,这个过程要比明适应慢得多。一般情况下,人眼需要15分钟才能恢复一半的视
觉感受性,大概40分钟才能完全恢复。因此驾驶人由明朗路段一下子进入团雾路段时,
周围环境的能见度大幅降低,人眼不能迅速适应,视力无法得到及时恢复,由此造成反
应滞后,导致交通事故多发。
⑨再次,人类的知觉会因参照物的不同而产生错觉,使得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
当车辆在高速公路上由明朗路段驶入团雾路段时,虽然驾驶员会本能地采取制动措施以
降低车速,但往往会因为知觉错觉,低估进入团雾路段的车速。这就非常容易使前后车
发生追尾。
⑩最后,人类的反应特性也是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在车辆行驶过
程中,驾驶员接收到各种各样的交通刺激信号,并对其中影响交通安全的信号做出反应。
选择反应时间的长短,与刺激信号的辨别难度有关,辨别难度越大,反应时间越长。当
车辆驶入团雾区后,四周白茫茫一片,降低了车辆给驾驶人的刺激强度,增大了驾驶员
的辨别难度,使得他们很难从周围的环境中把车辆辨别出来,也就是使驾驶人的反应时
间变长,从而延长了车辆的制动非安全区,导致道路交通事故发生的可能性大增。
11此外,还要考虑驾驶人超速行驶、疲劳驾驶等交通违法行为,与团雾区能见度低
的负面效果相互叠加,这也是造成团雾路段内交通事故多发的原因之一。
12那么,面对团雾,我们该怎么办?
13公安部交管局的专家提醒大家,驾车出行前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注意沿途天气
预报。一般来讲,当低层水汽条件比较好的时候,团雾更容易出现,尤其是雨后一两天,
如果天气晴好,就比较容易在清晨出现团雾。
14同时,驾驶员行经团雾多发路段需加倍注意,如遇突发团雾,应保持镇定,不要
慌乱,减速行驶。
(选自《百科知识》2015年第1期,有改动)
20.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分)
21.简要分析选文第 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2.选文第④段中面线句子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23.选文第⑤段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掉?为什么?(3分)
24.选出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
A.团雾的形成—般受空气湿度、风力、昼夜温差等方面条件影响。
B.和普通的雾相比,团雾能见度更低,势力范围较小,覆盖范围呈分段形态。
C.与人眼的暗适应特性相比,明适应特性对交通安全的影响更大。
D.途经团雾多发路段,要充分考虑天气情况,如遇突发团雾,要尽可能减速慢行。
来源试卷:205辽宁省辽阳市语文中考模拟试题考点分析:2015中考答案解析:
20,团雾的形成条件、特点、危害大的原因及应对措施
21.列举了京港澳高速公路驻马店833-841千米路段发生恶性交通事故并造成重大人员伤亡的事例,说明团雾危害严重,引出说明对象,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22.打比方、作比较,生动形象而突出地说明了团雾势力范围小的特点。
23.不能。“往往”是经常、常常的意思,起修饰限制作用,说明高速公路上
的团雾与重特大交通事故相伴发生是普遍现象,但并不是团雾出现就一定导致交通事故 。去掉后过于绝对,与实际不符,该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
24.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