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积累与运用(2——16小题只可选择一个答案,多选不得分)
1、根据拼音写词语,注意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gān
gà
cán
kuì
nóng
yù
jiǒng
pò
shén
xíng
jiān
bèi
rén
shēng
dǐng
fèi
2、下列四个词语种读音正确的是第()个。
①教室shǐ
②召开zhāo
③机械xiè
④挫折cuō
3、下列词语中多音字读音正确的是第()个。
①结满jiē
②强迫qiánɡ
③树冠guàn
④兴奋xìnɡ
4、下列四个词语中第()没有错别字。
①泌人心脾②致高无尚③前赴后继④落慌而逃
5根据拼音依次选择合适的字组成词语,正确的是第()组。
bào歉
bào发
bào烈
bào仇
bào负
bào复
bào酬
①抱歉
暴发
爆烈
报仇
报负
抱复
报酬
②报歉
爆发
暴烈
抱仇
抱负
报复
报酬
③抱歉
爆发
暴烈
报仇
抱负
报复
报酬
④抱歉
暴发
爆烈
报仇
报负
报复
抱酬
6“他非常热爱自己的家乡!”这句话中“热”的意思是第()
①温度高;感觉温度高
②情意深厚
③形容非常羡慕或急切想得到
④加在名词、动词或词组后,表示形成的某种热潮
7下列词语中搭配不当的是第()个
①遵守交通
②改变方式
③出现奇迹
④推广活动
8、正月十五的灯会办得十分红火,千百盏各式各样的彩灯让人()。
你会在()里填上哪个成语?
①眼花缭乱
②目不暇接
③目不转睛
④赏心悦目
9、根据句子意思依次选词填空,正确的是第()组。
在()室里,我们()书报时,不能只看大标题,而应该认真地读每一篇文章,这样才能提高我们的()能力。
①阅览 阅读 欣赏
②阅览 欣赏 阅读
③阅读 阅览 欣赏
10、下列词句中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第()个。
①为有暗香来。为:因为。
②亡羊补牢。亡:死。
③适得其反。适:恰好。
④独怜幽草涧边生。怜:怜惜,爱护。
11、下列句子关联词使用正确的一组是()
A、虽然成绩再好,你也不能自满呀!
B、如果小明认真学习,就取得了好成绩。
C、小明不但字写得好,即使画画在全校也是数第一的。
D、与其坐在那里说空话,不如实实在在地去干。
12、下列作品的作者排序正确的是第()组。
《聊斋志异》
《忆读者》
《水浒传》
《红楼梦》
(1)冰心
施耐庵
吴承恩
曹雪芹
(2)施耐庵
冰心
蒲松龄
吴承恩
(3)曹雪芹
施耐庵
蒲松龄
吴承恩
(4)蒲松龄
冰心
施耐庵
曹雪芹
13、下列作品中由巴金创作的是第()个。
(1)《草原》
(2)《海上日出》
(3)《太阳的话》
(4)《落花生》
14、下列诗句中描写秋天景色的是()句。
1、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2、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3、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15、对《回乡偶书》这首诗表达的情感理解正确的是第()句。
①对小孩的喜爱。
②表现了自己回到久别的故乡的喜悦之情。
③表现了自己的老迈衰颓与反主为宾的悲哀。
④整首诗风趣幽默。
16、对下面这句格言理解不正确的是第()句。
格言:幸福就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
①所有的劳动都能创造幸福;
②如果想获得幸福,就得靠劳动;
③只有劳动了,才能获得幸福;
④在有益于人类的劳动中可以获得幸福。
二、阅读与理解
气候的威力
①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②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的极低温度。③而在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了-89.6℃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也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这还不是最低温度。⑤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站曾经记录到-94.℃5的最低温度。⑥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⑦在这种条件之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___________了。
1、从下列成语中选择一个恰当的填入文中的横线。()
A不可思议
B可想而知
C不出所料
2、这段文字的中心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段文字采用的主要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
4、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
5、从古诗中选择一句描写“风”的寒冷的诗句写在下面
轻轻的一声叮咛
阅读提示:轻轻的一声叮咛,给人以无限的关心和温暖。无论是谁,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关爱。读读课文,想想文中的“我”受到了哪些人的关爱?在生活中,你得到过哪些人的关爱?你是不是一个具有爱心的人呢?
出差在外,在一农家借宿一夜,放亮时又踏上一段新路。一阵积水响,老大娘追出来,拿着一把她女儿的小花伞:“带上……”看她那慈祥的目光,(霎、刹)时,我像是听见了母亲的叮咛。
路上果然下了大雨,许多人在树下店旁躲雨,我撑开那把伞,照旧走着,一种说不清却感人至深的温暖和情感洋溢在我的周围。
途中的一天晚上□我在招待所翻书□读到一篇□母性□的文章□
我和太太在马来西亚槟榔屿参加一个游览团体。向导带我们到橡胶园参观割胶。一个男童爬上一棵椰树,正打算用弯刀割下一个椰子,他母亲便在附近房子里叫嚷。
我告诉太太:“她说‘孩子,小心啊,别把手指割掉’。”
向导惊讶地问:“原来你懂马来话。”
我答:“我不懂。不过我了解母亲的叮咛。”
出差回单位后,我把自己伞下的感受和这则故事说给一位长辈听,他的眼睛似乎有些湿润,他说他的母亲早(已、以)过世,但母亲那句□好好工作,注意身体□的嘱咐,一句最平常不过的话,伴随他走过了风风雨雨四十年,成了母亲最珍贵的(遣、遗)产。
我感动至极。想起了我的母亲。小时候去上学时,她总在我出门时给我整理凌乱的衣服轻轻地叮咛:“走好,听老师话。”
又是一个雨天,我骑车去约会。中华门城门下,刚认识不久的女友走到我身边,轻轻地掀下雨披的帽子:“看你热得,快把雨披脱下来。”原来,雨早已停了,我额上全是汗。空气(轻、清)新得很,吸入肺腑的全是温馨。
想到每次约会结束,我推着自行车准备走的时候,她忘不了说一句“骑好,晚上早一点休息”。于是我认可她了,因为没有爱心的人,是不会为别人着想的。
1、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在正确读音下画横线)。)
出差(chā,chāi)小花伞(sǎn,shǎn)着想(zháo,zhuó)似乎(shì,sì)浏览(lǎn,nǎn)
2、将文中括号里不正确的字划去。)
3、从文中找出几对近义词。()—()()—()
4、把文中空缺的标点补上。
5、文中写了哪些人物的叮咛或嘱咐,用“”画出来。
6、三至七自然段中的“我”与文中其它地方出现的“我”是不是同一个人?两个“我”分别是谁?
7、“我”听不懂马来话,为什么知道男童的母亲说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