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尊严无非在于它的整个过程,或许只是一个微笑,一次谦让,一份真诚……无需在乎它是多么的伟大与震撼,只要感到点滴的胜利就可以体会到生命的幸福。喜欢隔离于喧嚣的尘世,更喜欢歆享于圣洁的灵魂与思想。让我们的生命更有尊严一些吧,因了生命本身便是一种高贵与典雅。生命的色彩让我们每个人都存有生活的欲望。
一类文:生命的尊严
时间剥去了他们的色彩,但剥不去的是他们的威严与气势。——题记
一日,去“百度”搜点东西。一不小心将“髌”敲成了“兵”,随之而来的是一连串与“兵”有关的信息。刚要重新输入关键字,却瞥见了“第八奇迹——兵马俑”的字样。心想:既然已搜到,不妨点开看看,权当是增加一点课外知识。我点开了“第八奇迹”。
在灰褐色的土坑道中,陶制的军队威严地立于其中,或怒目圆睁,兵器在握;或威武不屈,甲胄铮亮。鸣叫的战马,辘辘的战车,在暗色的光影中,给人一种神秘却又威严的感觉。我不知缔造者有如何的鬼斧神工,能将这些兵俑刻画得如此栩栩如生,亦不了解这沉眠于地下的陶制兵俑曾是多么的辉煌。沉眠于地下两千多年,再出世仍不改自己的庄肃,这是一种让人无法抗拒的吸引力。
我边浏览兵马俑的图片,边阅读旁边的文字。忽然,一行字使我为之一震:“其实秦始皇兵马俑在完成后本是有色彩的,只因长年被土深埋,挖掘出来后色彩便脱落了。”原来,他们是有色彩的。我在千百尊兵俑中想寻到一尊具有些许色彩的陶俑,没有,放大再放大,还是没有。我不禁为之感叹,如果色彩还存在的话,那将是多么的华美啊!
古人所有的风采定会在这一尊尊陶俑身上得到更完美的展示,但风化的巨手竟毫不留情地剥去了陶俑的外衣,剥去了他们的华丽。
遗憾之余,更多的是震撼:长眠于地下的陶俑,在整肃的阵容中汲取着天地的灵气,汲取着生命的活力,他们不容许任何一个人去破坏与轻蔑。如果有人要刻意去破坏他们,他们宁愿以摧残自身去回击。
看着拥有坚毅表情的陶俑,看着戴着甲胄的军人,看着汲取了天地灵气的“出土人”,看着尽管色彩单调却依然威武的塑像,内心的激动却恰如海浪,起伏不定。
原来,尊严是可以用生命去捍卫的。
后记:每当我忆起秦皇陵中的陶俑,心潮就犹如奔腾的骏马,不能平静,也深深体会到了尊严所具有的价值。尊严是真正坚不可摧的,无论生与死!(选自《最新中学生获奖作文1000篇》)
【点评】情节设置巧妙。文章开头并没有直接切入主题,而是从自己在百度上一次偶尔输错字从而搜到兵马俑,之后才开始对兵马俑进行了描述,并发出感叹。这样设置,贴近生活,也能吸引读者继续往下看。除此还有一气呵成之感,作者的感情表现得酣畅淋漓。
以小见大。文章是在说兵马俑,在歌颂兵马俑带给人们的遗憾和震撼,但实际兵马俑又只是小作者的一个切入点,以兵马俑引出对尊严和生命的思考。
二类文:他的自尊
我,真的很同情一个人。这是实话,我从来没对任何人说过。
他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差生:考试很少及格过,上课总是吹口哨或者睡觉,晚自习的作业他基本不做。
每个人生下来都是一样的,为什么他会变成这样呢?我一直寻觅着答案。
在我们班里,没有人看得起他,包括老师。当他又一次考试不及格时,班主任是这样说的:“光你自己我就不管了,可你这一不及格,给班里平均分拉下了多少。你不觉得你在班里是个累赘吗?”他有不会做的题的时候,老师一边给他讲一边说:“你怎么会到我们班里呢?我可真不愿意教你这种学生。”他晚自习和别人说话的时候,班主任当头又来一句:“你自己放弃自己,不想有出息,也就算了,可是你不要打扰别人啊。”
当然我是明白的,老师这样只是着急,怕他跟不上,而且他做得也不对,老师是在生气的情况下才这样说的。可是老师有没有想过,无论是谁,听了这样的话自尊心都会受伤害呢?
班里的同学也一样。有一天上政治课时,老师讲“自信”一课。为了让每个人都有自信,老师挨个儿叫一个同学站起来,让大家说说这个同学有什么优点。轮到他的时候,全班先笑了一阵,随后有男生说:“他哪有优点啊。”他哭丧着脸坐下了。
我们生物课学了:如果染色体多了一条,就会导致弱智。下课以后,就有人说:“哈哈!这节课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终于知道了他为什么那么弱智,因为他多了五条染色体。哈哈哈!”他低声说道:“我不是弱智。”然后趴在课桌上不动了。
在同学们讨论问题时,他也想来发表点意见。但是他一开口,就有个女生大声叫道:“这没你说话的份儿!”他垂头丧气地走开了。
那时我对那个女生说:“我们这班里都是人,他也是啊。如果别人这样对你说,你会是什么感觉啊!”那个女生笑得前仰后合:“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啊。他跟我们能一样吗?他哪有自尊。”当时我心里充满了对那个女生的反感:就你有自尊。就你有说话的份儿。他学习不如你,你就歧视他。那你学习还不如我呢,我是不是也应该歧视你呀。
我想,我找到问题的答案了。自尊,一部分是自己原有的,一部分却是别人给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一种被歧视的状态,他原有的自尊也就所剩不多了。也许,他小学时就处于这样一种被歧视的环境,所以他就越来越灰心丧气,越来越破罐破摔了。
但我明白,他有自尊。那声低低的“我不是弱智”,总是回响在我耳边。
【点评】本文开门见山地亮出自己的态度,“我,真的很同情一个人”,继而展开叙述,从老师对他的不管不顾,到同学们对他的轻视,侮辱,对其自信心的一次次打击,挖掘出了他之所以成为今天这个样子的原因,表达了作者对“他”的同情。过多的语言描写显得单调,对老师、同学们冷嘲热讽,缺少必要的心理、神态、动作描写。如果能多角度地刻画人物,人物形象可以更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