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设计

12 十里长街送总理

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词语,体会首都人民悼念周总理的真情实感。

3.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首都人民群众“十里长街送总理”的感人情景,激发学生热爱并缅怀周总理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

(二)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列小标题。

(三)学习生字、新词、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体会首都人民对周总理的热爱、怀念之情。

三、教学用具

周总理半身像

四、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周恩来总理是我国解放后的第一任总理,他日理万机,为人民操劳了一生。 1976年 1月8日上午,我们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在北京医院逝世了。噩耗传来,全国震动,亿万人民沉浸在极度悲痛之中。1月11日,人民群众冒着严寒,扶老携幼,挤在北京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迎送周总理的灵车。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十里长街送总理》就是作者用语言文字记下的那个难忘的场面。

(二)听录音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首都人民在十里长街上,送别周总理的事。)

(三)学习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慈祥”、“不约而同”造句。

1.填写生字表格,掌握字音字形。

2.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长安街”中的“长”字读ch2ng;“臂上”的“臂”是多音字,这里读“b@”;“男女老少”中的“少”也是多音字,此应读“sh4o”;“矫健”应读“ji3o ji4n”,不读“ji1o ji4n”。“槐树”中的“槐”应读“hu2i”,不读“gu!”。

2.掌握字形,正确书写。

有些字不常用或笔画太复杂,一定要正确书写。

“妻子”的“妻”字共8笔,第5笔是竖,中部的一横右边要出头,然后再写下面的“女”;

“穆”字的右上部是“白”,中间是“小”,下面是三撇;

“佩”字的右旁里面是“币”,不能写成“市”;

“苍茫”的“茫”字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蒙”字不要丢掉秃宝盖下的一小横。

3.请同学默读课文,划出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解释或联系生活实际理解。

夜幕:在夜间,景物像被一幅大幕罩住一样。课文中指天色黑了。

挽幛:哀悼死者吊唁用的整幅绸布。

课文中指装饰灵车的整幅绸布。

肃穆:严肃而恭敬。

不约而同: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矫健:强壮而有力。

检阅:高级首长亲临军队或群众队伍的面前,举行检验仪式。

五洲四海:指世界各地。

苍茫:空阔辽远,没有边际。

眼睁睁:眼巴巴,睁着眼睛呆呆地看着,课文中指群众想把周总理留下,但又不可能,无可奈何。表达了群众对周总理的怀念之情。

顾不得:顾不上。课文中指群众流着热泪,望着总理的灵车,都想再多看看总理,唯恐耽误一点时间,所以顾不上擦去腮边的泪水,表达了人民群众依依不舍送总理,对周总理无比怀念,无比热爱的感情。

慈祥:(老年人的态度、神色)和蔼安详。

4.指导学生辨析字形,组词。

拄(拄着) 槐(槐树)

柱(柱子) 愧(惭愧)

矫(矫健) 杖(拐杖)

骄(骄傲) 仗(打仗)

幕(夜幕) 妻(夫妻)

慕(羡慕) 姜(生姜)

泣(哭泣) 哭(哭泣)

垃(垃圾) 笑(微笑)

渐(渐渐) 陪(陪同)

惭(惭愧) 培(培养)

躯(身躯) 祥(慈祥)

驱(驱散) 样(榜样)

5.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按事情的发展,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分三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灵车到来之前人们等待灵车的情景。

第二段(第

2、3自然段):写灵车到来时人们眼望灵车想念总理的悲痛场面。

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灵车过去了,人们仍不肯离去。

6.指导学生给每段课文加上小标题。

给一段话加小标题和概括段意一样,也是一种概括一段话的主要内容的方式。小标题与段意有相同之处,也有两点不同,一是小标题比段意概括的内容更集中,重点更突出;二是小标题的语言精练,一般都是用词语来概括,而段意则要求是完整的句子。

加小标题与概括段意一样,都是在认真阅读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一段话的主要内容进行高度概括,一般是在概括段意的基础上,再写小标题。

小标题不能随意编写,必须整齐划一。如果某段内容的小标题用词语表示就必须都用词语,而且字数必须相同或相近;如果某段内容的小标题用句子表示就必须都用句子,字数也要大体上一致。

教师根据以上要求指导学生讨论本文三段话的小标题。

这篇课文的三个小标题可以分别是: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也可以与学生讨论,研究选择其他。

(四)理解“慈祥”“不约而同”,并练习造句。

这个练习可以分二步进行。首先请同学在课文中找出这两个词,联系上下文理解;然后结合生活实际练习造句。

慈祥——奶奶慈祥的面容时常出现在我眼前。

不约而同——上课铃响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走进教室。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从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中,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内容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从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中,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三、教学难点

从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中,体会人民群众对周总理的深切怀念之情。

四、教学用具

录音机、图片,投影片。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请同学们齐读。

板书:12 十里长街送总理

课题中哪个词是关键词?(“送总理”)

这个词抓住了这篇课文的核心。

“长街”指什么?“十里”又指什么?(“长街”指的是北京的长安街,“十里”不是一个实际的数字,而是说这条街很长。)

师:课文是怎样写人们在十里长街上送别总理的呢”我们要认真地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本课学习任务。

(二)学习第一段。

板书:等灵车

1.这一段主要写了灵车到来之前,人们等待灵车的情景。请同学默读课文,再按总——分的结构把这段话分为两层。

(“……将要开来的方向。”此前为第一层,此后为第二层。第一层讲的是总写长安街上等候灵车的人很多,人们的心情很沉痛。第二层具体地写了人们等灵车的表现。)

这两层分得很准确,我们先看第一层。“天灰蒙蒙的,又阴又冷。”这句话一方面写出了当时的天气情况,也衬托了人们当时的心情。这一层主要是概括地写了人多,哪些词语描写了这个内容?

(“挤满”很形象地表现了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人多,而且是“男女老少”都有。)

(“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说明街长人更多。)

长安街上数不清的男女老少心情怎样呢?从哪里看出来的?

(人们的心情是一样的,非常悲痛,三个“都”字表达了人们对总理的爱戴和怀念。)

朗读这句话要突出这三个“都”字,以表现人们共同的心情。

指导朗读这句话。

师:作者用三句话概括写了当时在长安街上等候灵车的人多和心情,这些都是当时的真实情景。我们朗读时声音一定要轻缓。

找同学读。集体读。

作者具体描写了哪些人?心情怎样呢?找一位同学读第二层,同学们边听边画边想。

(作者选择了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通过动作和表情的描写反映)当时长安街两旁的人多和人们的心情。

老奶奶“满头银发”说明年龄很大,“拄”着拐杖,还是“双手”拄,不仅如此,她还“靠”在一棵树上,这都说明老奶奶不但年龄大,而且身体也不好,只能依靠拐杖和大树来支撑着身体。可她仍然“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着”。

青年夫妇和他们的孩子,“挤”在人群中,“探”着身子张望,孩子太小只能“抱着”“领着”,但他们仍然“焦急而又耐心地”,“张望”。

一群少先队员已经“泪流满面”了,因为个子小只能在人群中“扶”着肩、“踮”着脚,使自己长高一点,“焦急而又耐心”地“望着、望着”。)

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三方面人物来写?

(因为他们代表了“男女老少”。)

板书:拄 靠 抱 领 挤 探 扶 踮

2.小结第一段:

作者用非常精练的语言描写人们怀着悲痛的心情,等待灵车的情景。能不能用一短语来概括人们此时此刻的内心感受?

(焦急而又耐心。)

板书:焦急而耐心

从字面上看这是矛盾的,也正是这种矛盾的感情,才更说明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真挚情感。

(三)学习第二段:

这一段写的是灵车到来时人们望着灵车的情景,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这一段可分几层,怎样分?

板书:望灵车

(这一段可以分为两层,第一层是人们看到的情景,第二层是人们的联想。)

请一位同学朗读第一层(第2自然段),大家思考:灵车是什么时候来的?灵车是怎样装饰的?人们心情怎样?哪句话最能表达第一幅图意。

同学边听边思考,前后桌讨论。

(灵车在“夜幕”降临的时候来到了,这也说明长安街两旁的人们已经等了很久了,但大家还是耐心地等待着。

灵车四周挂着黑色和黄色的挽幛,上面佩着大白花,庄严肃穆。

人们的心情都很沉痛。)

出示第一幅图,请同学回答最后一个问题。

(“好像有谁在无声地指挥,老人、青年、小孩,都不约而同地站直了身体,摘下帽子,眼睁睁地望着灵车,哭泣着,顾不得擦去腮边的泪水。”这句话真切地描绘了课文插图的动人情景。)

“无声地指挥”是什么意思?“不约而同”怎样理解?

(没有人指挥,大家的行动却一样。没有经过商量或约定,大家的行动也一样。这反映了周总理的灵车牵动了亿万群众的心,使等候在长安街两旁的男女老少在没有指挥的情况下,行动一致。这几句话也表现了人民群众无限怀念周总理的感情。)

人们望着灵车心情十分悲痛,作者为什么又写第二层,有什么作用呢?

(第二层主要写了人们由此景联想到周总理为人民操劳一生,这样写更突出了人们对这位好总理的深切怀念。)

指导朗读这一段。

板书:无声的指挥 不约而同

(四)学习第三段。

这一段主要写了人们送灵车的情景。

板书:送灵车

请同学们小声诵读第三段,边读边画出描写人们心情、动作的词语,然后说一说这些词语说明了什么?

(进一步表达了人们缅怀总理的深情。)

这一段表达了人们怀念总理的深情,朗读时语气应深沉,速度要缓慢。

(五)总结全文,分清详略,归纳主要内容。

1.指导学生朗读全文。

2.明确详略标准,指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

文章的重点内容写得具体、详细、篇幅比较长,是详写;文章的次要内容写得简略,篇幅较短,是略写。

根据这一标准,请同学讨论《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哪些内容是详写?哪些内容是略写?再想想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课文中人们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不肯离去写得详细;天气、灵车的样子及灵车的来与去都写得比较简单。这样写突出了重点,生动、形象、感人,也更深刻地表达了周总理逝世后人们的悲痛心情,男女老少对周总理的哀悼、怀念之情。)

3.归纳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可以由多种方法归纳主要内容。教师组织学生讨论,只要方法正确,内容合乎情理就可以了。

概括这课的主要内容,可以把各段的段意串连起来,“课文记叙了首都人民在长安街上等候周总理的灵车、望灵车和灵车过去之后人们仍然不肯离去的情景。”还可以简单归纳为,“课文记叙了周总理的灵车经过长安街时,首都人民送别总理的感人场景。”另外,通过学习课文,同学们可以体会到这篇课文的题目《十里长街送总理》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对课文题目稍微地扩展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记叙了周总理逝世后,人们在十里长街上送别总理的情景。”

(六)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背诵。

1.读熟课文,理解内容,是背诵课文的基础。

2.抓住主要内容,分清层次,是背诵课文的关键。

3.根据板书的提示,记忆主要词语是背诵课文的捷径。

(七)总结板书,结束课文

《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课文,围绕一个“送”字,按等灵车、望灵车、送灵车的顺序组织材料,结构完整。通过对人们的外表、动作和当时的环境的描述,突出表达了人们对周总理的爱戴和深切怀念。

板书:爱戴 怀念

【板书设计】

【小资料】

周恩来 (1898年3月~1976年1月8日)字翔宇。生于江苏淮安。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党和国家卓越领导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之一。1917年留学日本。1920—1924年先后去法国和德国勤工俭学。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3月领导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获得胜利。1927年8月,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周恩来同志同毛泽东等同志一起领导红军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1936年12月西安事变发生,周恩来同志作为我党全权代表,为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作出了重大贡献。抗日战争期间,长期驻在国民党政府所在地武汉、重庆,进行统一战线工作并领导党在国民党统治区的工作。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8月,和毛泽东同志一起去重庆同国民党谈判。1946年底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1947年和毛泽东同志一起转战陕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直担任政府总理,兼任过外交部部长,历任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和中央委员会副主席。1976年1月8日9时57分因患癌症病逝于北京医院,终年78岁,几十年来,周恩来为领导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的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不朽的贡献,深受人民敬爱。

周恩来同志逝世的噩耗传来,全国震动,亿万人民沉浸在极度的悲痛之中。接着,成立了以毛泽东主席为首的治丧委员会。根据周恩来同志遗言,他的骨灰撒在了祖国的江河大地上。1976年1月11日周恩来同志遗体火化。下午,灵车从北京医院驶往八宝山公墓,途经长安街,首都百万群众自发上街送行,怀着巨大的悲痛与周恩来同志遗体告别。课文记叙的就是当时的真实情景。

资料提供者:

查看更多
【十里长街送总理 教案教学设计】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22170/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