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年级的阅读教学说过这么一段话:从《标准》制定的目标中,可以明显地看出三点基本精神:
一是重视阅读情趣和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二是从学习最基本的阅读方法、具备最起码的阅读能力抓起(如朗读、默读、借助图画阅读),而把理解程度的要求尽量降低到最低底线(如“了解词句的意思”、“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
三是从一开始便注重学生个人的情感体验、词语积累,同时提倡交流与合作。从上学期教第一篇课文起,我就一直很困惑。一年级和六年级之间是五年的差距,就像初一和高三之间的距离是一样的。按说,其着力培养的重点也应该有很大的差别。但是,综观一到六年级的阅读课,几乎是一个模式。我甚至怀疑这个模子是不是一直可以用到高中。而事实上,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不一样。只是我们在具体实施时,则唯恐不能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阅读能力给提高起来,才忘了节气。高老师这段话让我很受益。他清楚地告诉了我在一年级剩下的这学期里,要在课堂上做些什么。
关键词:情趣、习惯、基本方法、起码的能力、体验、积累。《雨点》是一篇引导孩子认识自然现象的小诗或是叫儿歌(我弄不清这两者的区别)。文章一共四句话,每一句字数相同,形式一样,读起来节奏感很强,算得上朗朗上口。课文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雨点落入池塘、小溪、江河和大海里的不同模样:睡觉、散步、奔跑、跳跃。这四种动作是一年级的孩子所熟知的,也是他们可以真切感受甚至直接表现出来的。再加上课文分别给雨点的四种状态配了插图,也大大方便了孩子们把抽象的文字具象化。就这篇文章来说,具象化的过程也就是情趣化的过程。再仔细读来,文字表面上全是在写雨点,但背后却表现了池塘、小溪、江河、大海的不同。所以,透过雨点的变化还应引导孩子发现以上四处地方的不同特点。根据以上分析,这一课在阅读习惯的培养和阅读能力的训练上能有哪些可为之处呢?1、利用插图来理解文字。2、调动生活经验来丰富文字。3、通过朗读技巧的指导来捕捉文字的味道。3、还可以尝试通过比较句子之间词语的变化来加深对文字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