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师在思想上要真正把自己和学生放在平等地的位置上,充分发扬教学民主,在教学中就要做好“加减法”,从而挤出更多时间,让学生在学习中充分活动。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些肤浅的体会:
一、做好“减法”
1、减少教学和要求。教学中要去掉不合理的负担。在整个小学阶段,确保做到“四个好”:字要写好,话要说好,书要读好,文要写好。就一节课来讲,教学要求应相对单一、集中、实用,如每课后的思考、练习,便是教学目标的集中体现,避免食多嚼不烂。
2、减少教学环节和手段。每个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必须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切实为完成课前制定的教学目标服务,决不搞程式化、表面化。质疑问难的安排,美读欣赏的训练,各个环节都是以人为本的。环节能少则少,教学手段能简则简,努力用最简单的手段,花最少的时间去完成教学任务。同时,注意调空控课堂节奏,使之有张有弛。
3、减少教师讲解、提问的时间。教师不是不要讲,而是要讲在点子上,正像叶圣陶先生所说,把教师的要求转变为学生的需求是教学的最高境界,即讲在教学重点、难点、学生的疑点、语言文字的训练点上。讲课语言要力求精炼,不浪费课堂上的分分秒秒。
同时,我认为把老师讲得口干舌燥,学生无动于衷的“满堂灌”改为“满堂问”,这也是行不通的。提问不等于启发式,启发式也不只是提问。课堂中的“一问一答”,只有一部分学生唱主角,大部分学生坐冷板凳,会影响全体学生发展。提问要少而精,提得恰当,问到点子上。应提倡以读为本,以问促读,激发学生在读书睥过程中,通过紧张思考、分析、探索等智力活动,达到获得知识、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做好“加法”
1、增加学生自学和思考的时间。教学中教师必须以大多数学生为中心,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让他们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法、表达方式,经过积极、主动的认知活动及合作学习,从而成为“有兴趣、有问题、有见解、有体验、有习惯”的学习主体,决不能因少数尖子生已完成而“走过场”。另外老师应激发学生动脑筋提问题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2、增加读书、背诵的时间。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必须在每一堂课中,至少花一半时间用于学生的读的能力的训练,保证让所有的学生通过不同的形式的读,达到读得正确、读得流利并有感情的要求,以至对精彩段落、篇章能熟读成诵,从中感受、领悟和吸收。
3、增加练习和活动的时间。要引导学生多听、多说、多写、多观察,积极开展语文兴趣活动,为学生创设语言实践机会,以促使学生熟练掌握语言应用的技能和技巧。切实做好语文课堂中的“加减法”,营造一种平等、信任、激励、自主的教学气氛,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和空间里,实现耳、眼、口、手、脑“全频道”吸收,“多功能”协调,“立体式”渗透,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