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教案设计

师范教育现在重新受到重视,高师中文课程改革应当跟上,川师大召开这次会议,探讨汉语文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的改革,很有意义。中文学科师范类课程如何改?我没有成熟的看法,但觉得还是要务实,不去搞根本性的颠覆。五、六十年代我们的师范教育受苏联影响比较大,那时师范很受重视,后来我们自己改来改去,有了许多经验,也有许多教训,现在那些不适应的地方凸现出来了,大家都觉得需要做些改革了。但如何改?作为一个课程体系是否要大动?恐怕要谨慎一些,哪些部分要调整,哪些可以承接下去,必须有分析。其实不光是高师的中文课程要改,其他高校的中文课程也在改革。几年前,北大中文系就开始重新调整了本科的课程设置,现在新的课程方案已经出来,总的是减少史和概论,增设一些经典导读课,增加学生接触原典的机会,一些基本的书一定要通读,同时,要求各门课程都要结合写作训练。一个是读,一个是写,这个中文学科的底子,打好了,日后受用无穷。我看只要是学中文,无论是师范还是综合大学,共性比较多,那六七门基本必修课大致都一样的,这个不能放松。当然,师范可以多加一点自己的特色,比如同样讲文学史,不妨更加注重作家作品分析。川师大突出那些中学课上的名篇讲析,这是个好的经验。还有就是教学论、教材教法以及教育学之类课程,师范还是要上的,但我也不太主张过于强调立竿见影,即学即用。刚才有些中学校长要求毕业生马上就能进入状态,只是一种理想。培养一个合格的语文教师,重要的还是打好语文底子。师大中文系毕业的学生,起码要有阅读的习惯和兴趣,还要能写,要有些“文气”。现在许多大学中文系的“文气”不足,师范的中文教育要特别注意这个问题。至于中小学怎么教?那更多是实践中模仿、体会和创造,在大学不可能都解决了。大学阶段还是打好语文素养的底子。总之,我认为师范人才培养不必急功近利,打好底子才有发展潜力。这个问题我没有更多的意见。我想借此机会多说说目前中小学语文课改的问题。在座的很多老师都来自已经进入课改的省市,四川也将要进入课改了,大家对这方面可能有兴趣,我也想和诸位交换意见。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

对于中小学语文课改,我主张四个字:“从长计议”。对于课改,大家要支持,因为从长远来看,现有的人才培养方式的确存在许多问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也不利于学生人格健全,而且从国家的未来着想,也必须要推进改革,不改是没有前途的。这方面已经有许多论述,新课标的出台试验就是为此目的。我想大家在改革问题上是有些共识的。课改碰到很多困难,只要大方向正确,我们不要否定课改,不要只当批评家,要给课改补台,多提建设性意见。这就是我说“从长计议”的一层意思。

“从长计议”还有第二层意思,就是课改虽然推行,但又不能超之过急,不能搞颠覆式的革命,不能离开国情,也不能完全丢弃以往的经验和传统。现在课改碰到阻力非常大,可能就跟国情有关。现实情况是,对于课改,各方面人的态度是不一样的。特别是家长,对课改的态度是非常复杂的。现在教育确实出现了很多问题,孩子功课太重,考试的紧箍咒摆脱不了,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但是如果实施课改,家长普遍都会有担心的。这实际上是社会转型过程中,由于市场化的影响以及社会的不均衡,造成普遍的心理紧张,折射到教育方面来了。家长考虑的是孩子今后的出路问题,他们把这放到第一位,总是担心课改会耽误孩子考试。所以,这是很无奈的民意。我们的课改不能不面对这种巨大的民意。老师呢,也不可能脱离现实,他们要受各种要求的制约,在课改问题上也是非常犹疑的。现在的关键是高考与课改的关系还不明确,甚至还是两张皮。很多问题都由此发生。这个问题不解决,课改很难顺利进行。不过,如果一定要等到高考彻底改进,才来课改,那也不实际,而且那又晚了。所以要有点调和,就是说,课改不能不考虑高考,一定要有高考的改革来配套,我们是在高考仍然存在的前提下来进行课改的。同时,课改也要有些理想主义,要不断突破应试教育框架,促成高考改革。所以课改是长期的渐进的,不可能是突变的彻底革命的或者运动式的。我说 “从长计议”就是这个意思。

如何评价已经进行了6年的义务教育语文课改,以及正在试验的高中课改?基本上应当肯定。起码课改激活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本来就存在,课改把它激活了,大家都来重视、思考和讨论。而且课改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有利于社会的重视投入。我们作为教语文老师、在座的很多专家,我想都还是支持课改。不管它现在多难,存在多少问题,我们要支持,在运行过程中来解决一些问题。但我也不赞成那种过分激烈的做法。课改一来,上面发出指示,培训一下,下面就开始施行,几乎是一刀切。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所以现在课改是几种力量、几种利益的博弈,各方面考虑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这可以理解。不能要求人万众一心都来搞课改,现在做什么事都不可能万众一心,但我们要注意各方面关系、各方面利益。课改要有一定策略和方式,不能硬性推进,当然,有些刚性的要求,比如一定要有选择性,要开设一些选修,等等。学校不能完全老一套,我行我素。但也要有些柔性,让大家有选择。要有一些策略性的、必要的妥协,完全不考虑成本的改革是肯定要失败的。如果不考虑改革的条件和成本,运动式的硬要往前推,下面就可能做表面文章,甚至阳奉阴违,浪费人力、物力、精力。所谓从长计议,一是要改革,二是改革稳妥一些,协调好各方面的矛盾,一步一步,一寸一寸的往前推进。中国那么大,学校类型多样,改革也应当有不同的办法与选择,有长远的打算,这是一个基本的想法和观点。

第二,追求课改基本理念上的共识,但不要纠缠概念,不要太多争论。现在对语文新课标有各种议论,批评的意见非常多,有的话说得很难听,几乎就是全盘否定。对此我们要有基本判断。新课标的目标就是要改革那些不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弊病,要超越应试教育框架,这是一种进步,应当充分肯定。语文新课标出炉是很艰难的,搞新课标的那些专家,有点左右为难,领导有要求,改革有期盼,但真正改革了,群众又有意见,他们就很无奈的夹在中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标已经试验了六、七年,现在要修订,当然要听意见,要做大量调查。但精力不要放在无休止的争论上面,特别是不必纠缠某些概念。基本问题上有共识,就支持课改,帮助课标的修订完善。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是很好的,即使有些理想化,也不要否定它,我们的任务是完善它。有些概念可能不够准确,或者过于笼统,许多人就挑它的毛病。我们接受就是了。但在具体推进试验过程中,不必纠缠争论某些概念。什么人文性、工具性等等,不必过分纠缠,要争论那就让专家去争论好了,一线的老师和语文工作者不必舍本逐末,把精力花费在概念辨析上。用人文性加工具性来界定语文的内核,可能不够准确。现在格外强调人文性,更注重人格的培养,创新意识的培养,有它的道理。就是对应试教育的超越嘛。所谓工具性与人文性很难分开,应当是很自然融合一块的。这个问题也不必纠缠,不要抠字眼,千万不能理解为课改就是突出人文性,相对淡化工具性。因为争论太多,概念纠缠混乱,使一些基层学校老师有点六神无主,以为课改是彻底变革,事实上又难于做到。每一个教学环节都生怕没有人文性,这是很滑稽的,人文的东西是自然生成的,甚至不必去强调,它会在里面自然生成,刻意突出,就容易成为表演了。还有一个问题,不要处处去迎合学生的兴趣。你要求一百个孩子,有八十个对语文都有兴趣,这是理想状态,能够有六十个孩子有兴趣就不错了。所以我不主张过分紧张,过分强调人文化、文学化,不要走极端,一个倾向掩盖另一个倾向。

查看更多
【温儒敏:对语文课程改革的几点看法】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15761/
教案设计推荐
热门教案设计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