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设与生成是辩证的对立统一体,课堂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与生成是课堂教学的两翼,缺一不可。预设体现对文本的尊重,生成体现对学生的尊重;预设体现教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生成体现教学的动态性和开放性,两者具有互补性。教学既要重视知识学习的逻辑和效率,又要注重生命体验的过程和质量。为此,要认真处理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两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生成强调的是学生的活动和思维,它彰显的是学生的主体性;预设强调的是教师的设计和安排,它彰显的是教师的主导性。预设要有弹性和开放性,给生成腾出时间和空间。强调生成的动态性,意味着上课不是执行教案而是教案再创造的过程;不是把心思放在教材、教参和教案上,而是放在观察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并与学生积极互动上。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不能拘泥于课前的预设,要根据实际情况,随时对设计作出有把握的调整、变更。
从教材方面讲,要强调教材的基础性地位和主干性作用,超越教材的前提是源于教材,必须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的延伸义、拓展义,去形成学生的个性化解读。否则,所谓的个性解读和生成就会失去根基和方向,教学实践中出现的诸多生成误区都是源于对文本的忽视和误读,以下我结合教学《熟能生巧》谈谈。
教学《熟能生巧》时,教师在总结课文的时候,问学生:“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吗?”学生踊跃回答。
生1:“武士能百步穿杨,卖油翁能从铜钱孔中注油,我觉得他们都很了不起。”
生2:“武士很骄傲,故意买弄,却不知道山外有山,人外有人。”
生3:“武士厉害,他身强体壮,能保卫祖国,而卖油翁的本领却不怎么样。”
生4:“武士年轻可以学,而卖油翁人老眼花不能练武士那样的本领。”
生5:“卖油翁好,他谦虚,武士喜欢炫耀自己,我不喜欢武士。”
…………
教师此时不作表态,而是让学生课后查看书籍、继续思考。
听课后,我也有一些不同的看法。首先,要肯定这节课体现了学生自主性,在抒发对课文的感悟时,学生思维发散性很强,并具备开拓性,对课文人物理解独特。特别是对“卖油翁和武士谁更厉害”这个问题上,从不同角度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例如从年龄、人性、利益、价值等方面进行比较,但是从中也有一些不足处。第一,过于深究这个问题,忽视了课文中“熟能生巧”的道理。第二,在探究二者谁厉害时,只注重文本,脱离了与社会现实联系。
“教” 的目的是让学生顺利步入社会,成为有用之才。因此,让学生了解社会是必不可免的。在适当的时候,应该利用教材,让文本与社会现象相结合,为学生将来步入社会提供经验,避免不必要的弯路。再者,“卖油翁和武士谁更厉害”这个问题是一个没有必要深究的问题,它是没有结果的问题。如同报纸上关于知识丰富的学者为救小孩失去生命该事件社会价值的报道。应不应该救?学者与小孩谁轻谁重?不管你如何多层次多角度分析,永远也得不出正确答案。让学生思考探究没有结果的问题,固然能开拓学生思维能力,却远不如让学生贴近社会,了解社会现象更有意义。
教师在让学生质辩时,可以从社会方面分析二个人物。例如:卖油翁代表社会中年人。这些人有谋无胆社会经验丰富,有着谦虚谨慎缺乏创新的个性,而武士代表社会上有胆无谋的青年人,初生牛犊不怕虎,自以为了不起却积极创新。二者并存,如果没有了卖油翁的稳重谦虚,社会发展规律就会绕弯路多曲折;如果没有了武士的骄傲冲动,社会发展规律就会缓慢无创新。因此,他们对社会都有重要的作用,缺一不可。我们作为社会新一代,既要有创新意识又要有谨慎的一面,在此情况下多做多练,使自己完善发展。
预设与生成有统一的一面,也有对立的一面,生成过多也必然影响预设目标的实现以及教学计划的落实。生成必须是对教材有全面准确的理解,真正弄清楚教材的本义,尊重教材的价值取向,在这个基础上结合儿童经验和时代发展去挖掘和追求教材有价值的生成。正是基于这一点,我们特别强调,无论是预设还是生成,都要服从于有效的教学、正确的价值导向和学生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