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地理教育工作者,我也经常和学生们讨论如何和谐处理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看了何祚庥院士的文章《人类无需敬畏大自然》,总觉得文中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人类需不需要敬畏大自然呢?所谓“敬畏”就是又尊重又畏惧的一种感情,可能孩子最能理解了,面对他们的父亲就应该是这种感情吧。随着年龄的增长,能力知识的增长,对他的畏惧在一分一分的消失,可能有朝一日身形不再高大的父亲还惧怕起无所不知的你来。可是对父亲的“敬”始终存在不会改变吧。可能我真的象何院士说的那样“把人与自然的关系伦理化了”,可是我们面对养育人类以及世间万物的大自然何尝不应这样呢?所以我觉得首先对大自然敬重、敬爱绝对是要的。
那么,到底要不要畏惧大自然呢?我们的身体强壮到和父亲比肩而坐了吗?我们现在拥有的知识和能力可以小觑父亲的阅历了吗?同大自然几十亿年的年龄相比,人类几百万年的历史显得太年轻了,几百年的近代科学史显得我们是那么的无知。我们可以想一想,现有的知识对夺走数万条人的生命,何院士开篇提到的那场人类灾难──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又了解多少呢?按照何院士的想法该如何“防御”和“制止”呢?人类现在掌握的知识还是很局限的,根本无法和自然的力量相抗衡。随着人类知识体系的不断完善,认知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我们可能会慢慢蜕去对大自然的畏惧,可是现阶段我们保持畏惧之心才是真正理性的态度,要知道无知者才无畏呀。
不要认为承认畏惧自然就是无所作为,反对科学。对待令人生畏的事情畏首畏尾、畏缩不前是一种态度,不畏艰辛、知难而上也是一种态度。当真正攀上了科学的高峰,我们可以和自然进行心平气和的对话时,我们再把对自然的畏惧化作更多的尊重不迟。听说北京今年暑期来临之前把每年都要进行的“防汛”工作改了个名字──“迎汛”,这不正是蜕去畏惧,尊重自然的体现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