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於明清之际学术思潮的特色、名称与分期等问题,学术界一直存有歧见。从明末以迄乾嘉、清末,是否有一完整清晰的思潮流派?实学,经世致用之学,启蒙思想,甚或考据之学,彼此间的关系与特色如何?皆有待学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本所於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一日举办明清实学研究的现况及展望座谈会,邀请姜广辉先生、詹海云先生、张寿安先生、刘君灿先生及林庆彰先生,分就明清实学的名义、分期、经世思想、乾嘉实学以及明清科技等方面加以检讨。全文均由与会学者提供讲稿,供本书刊布。
一、姜广辉:明清实学研究现况述评
(一)关於明清之际的学术思潮,一直是学术界讨论的热点。本世纪以来主要有这样几种概括:1.反理学思潮;2.早期启蒙思想;3.经世致用思潮;4.个性解放和人文主义思潮;5.实学思潮。这些概念都能概括明清思潮的一些特点,并且这些概念之间多有相互沟通之处,但究竟哪种提法更为合适,则学者见仁见智,颇有异同。我认为,关於明清思潮,可以从多方面、多角度进行研究,可以有多种概括。多种研究齐头并进,一致而百虑,殊途而同归。
(二)中国大陆最早使用实学二字来概括明清思潮的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张显清教授,他的论文《晚明心学的没落与实学思潮的兴起》发表於1982年4月《明史研究论丛》第一辑。全文三万余字。对於实学一词,他作了一个注解说:'实学'即通常说的'经世致用'之学,为了同心学清谈相对立,晚明和清初倡导经世致用的人们往往使用'实学'这一更为鲜明的概念。关於实学思潮的基本内容,他是从六个方面加以阐发的:一、反虚务实;二、以救世为己任;三、注重生产、鼓励工商;四、为私欲辨护;五、自然科学的复兴;六、考据学的出现。张显清教授是明清史专家,此文写得很平实、很中肯。
以後,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衷尔钜教授发表过'实学'辨析 的论文,该文将实学分为三个类别,各自指谓有所不同:第一类?quot;朱熹以唯心论的理学代称实学,胡居仁以为在容貌辞气上做工夫,便是实学;第二类,罗钦顺、王廷相、吴廷翰等人以气一元论为实学;第三类,顾炎武、颜元等人以经世致用为实学。
山西大学哲学系魏宗禹教授发表论文明清实学思潮的三个发展阶段 ,认为明清实学思潮有三个发展阶段:明中叶至明亡时期为明道致用阶段;清初为经世致用阶段,是实学思潮的极盛时期;之後经历十八世纪乾嘉汉学的历史回流,十九世纪实学复苏,而有从汪中到魏源、龚自珍的体用一致的阶段,这是实学思潮的高峯和总结。
宁波大学方祖猷教授曾为儒学和浙东文化研讨会提供论文实学思潮和人文主义思潮 ,他认为,实学概念把晚明以个性解放为特点的人文主义思潮亦囊括进去,似属不妥。……晚明既存在着实学思潮,也存在着人文主义思潮,这是两个性质不同,既对立又互为补充的思潮。
对明清实学作理论的探讨,下工夫最大的当属中国人民大学的葛荣晋教授,他撰有《明清实学简论》 集中概括了他的观点。他另有一文: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明清实学 ,是上文的雏形或节略。他最近又在进行《中国实学史》的研究与写作,欲把实学起点提前至宋代。近年大陆关於明清实学的研究,与葛荣晋教授的积极提倡有很大关联。但葛教授的一些观点也有一些值得商榷之处,我们留待後面来讨论。
(三)1985年台湾学者陈鼓应教授与大陆学者辛冠洁、葛荣晋两教授拟议海峡两岸第一个合作研究项目,选定了明清实学思潮史的课题,後来邀请全国对明清思想有研究的学者集体写作,我本人也参加了这个写作班子。
大陆学者对用实学这一概念来概括明清思潮一直持不同的看法,即使在《明清实学思潮史》写作班子中间也很不统一。在两次大型的编写工作学术研讨会(1985年7月在北京,1986年8月在成都)上的争论都很激烈。到会学者绝大部分并不赞同?quot;实学的提法。在第二次会议中主持者葛荣晋教授可以说受到围攻。会上余敦康教授、成复旺教授曾是激烈的反对者,他们的主要观点是认为不能把启蒙思想整合在实学概念中。在这次会议上,我的老师邱汉生先生被特别邀请参加会议,会议主持者请他发表意见,他发言认为用实学概念来概括也是可以的。由於他是前辈学者,德高望重,使争论得到了一种暂时的平息。所以意见的统一是较为勉强的。我个人对用实学二字来概括明清思潮也持不同意见。这一点我们也留在後面来谈。
後来,《明清实学思潮史》基本上是按照辛冠洁教授的发言所定下的基调来写作的。 1988年春季,《明清实学思潮史》三卷一百五十万字完稿,交齐鲁书社。次年出版。此书出版後,获得了优秀图书二等奖,引起了相当的反响,实学概念逐渐被人接受并在学术论著中使用。今年十月又将在山东济南召开中、日、韩实学讨论会,日、韩两国对实学研究有较早的历史。目前此一课题逐渐成为国际间的学术交流项目,可以说是方兴未艾。但在实学研究中也还有许多理论问题尚需深入讨论。在我看来,有三个问题需要先行讨论:一、实学一词是学术泛称,还是学术专有名称;二、实学的范围及起点;三、实学概念能否整合启蒙思想。下面谈谈我个人的看法。
(四)首先谈第一个问题:实学一词是学术泛称,还是学术专有名称?
我认为,宋以後儒者对於学术常立褒贬之辞,如圣学、俗学、正学、异学、虚学、实学之类即是。北宋周、张、二程诸儒以所创道学称为圣学,而把当时流行的记问、词章、功利之学称为俗学。理学家又称儒学为正学,称佛、老二氏之学为异学。佛老之学以空、无为本,对儒家伦理采取虚无主义态度。四六时文追求藻饰,文风浮靡,宋儒称其为虚学或虚文,而以通经、修己之学为实学。至於清儒则又称理学为虚学,而更以儒家经世致用之学为实学。统上所言,圣学、俗学、正学、异学、虚学、实学等,虽各有一定指谓,一定范围,都不是学术专有名称,与经学、玄学、佛学、理学、心学等概念不属一类。所?quot;实学与正学相埒,是一种褒辞、修饰语或泛称,而不是学术专有名称。
下面我们不妨以一些文句为例作些语义分析。实学二字宋人已用之,朱熹曾说:今人无实学,…… ,若是有实学人…… 。朱熹有有实学、无实学的提法,却未见他有有道学、无道学的提法。所谓有实学、无实学即是有无实在的学问。由此可见,实学二字并非学术名称,否则就文理不通了。又顾炎武曾批评理学末流以明心见性之空言代修己治人之实学 ,颜元曾有秦汉以降,则著述讲论之功多而实学、实教之力少。 他还常以实学、实习、实用并言。古人作文,讲求并列、对仗工整,一般总是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如空言、实习、实用、实教之类皆不为名词,因而实学二字也就不可能是学术名称。此类例子举不胜举。当然我们也还可以找出其他分析语句的方法。我的意思是说,我们读古书,不能从字面上看实学二字与经学、玄学、理学等相似,便认为它是学术专有名称。
为了证明明清学者在一切社会领域和文化领域提倡崇实,葛荣晋教授采取一种寻字眼的方法,从明清学者文集中摘?quot;实体、实践、实行、实习、实功、实心、实念、实言、实才、实政、实风等字样。明清学者确实崇实,但却不能用这种方法来证明,因为即使从佛学文献中也能摘出类似的字眼,如:实本、实有、实业、实际、实相、实教、实道、实理、实性、实智、实谛、实义等,我们不能因此而证明佛学崇实,主张实学。
大家都知道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经学、佛学、玄学、理学、心学等学术名称,不曾有人把实学当作学术专有名称。本世纪以来,中国最著名的学术史专家及清史专家如章太炎、王国维、陈寅恪、梁启超、胡适、冯友兰、钱穆、侯外庐、孟森、萧一山等(当然,我们还可以继续开列其他许多人)都没有这样的概念,而明清以来学者文集中确实又有实学的提法,那么,是这些大师们没见到吗?我想不是。而是因为他们不认为实学二字是学术专有名称。我自己也下过工夫研究明清思潮,也常见到明清学者文集(特别是《颜元集》)中有实学二字,我毫无疑问地认为实学二字是一泛称,而不是专称。我理解,实学的字面意义就是实用之学或笃实之学,有时我将它作经世致用或通经致用的同义语使用,而不提明清实学字样,以避免一种混淆,使人误解古代有一个可以和经学、理学等并列的实学存在。
当然,借用古语来概括明清思潮也不是不可以的,但须申明它原本不是学术专有名称,是我们赋予了新义。葛荣晋教授不是这样,他把明清实学看作宋明理学与近代新学之间的桥梁,却又说'明清寅学'这一概念,并不是我们的主观杜撰,而是明清时期进步思想家普遍用以说明和概括自己思想和学说的范畴。,那就不能不辨了。顺便附带说一下,葛荣晋教授将实学看作理学与新学之间的桥梁,这种提法也很值得斟酌,在我看来,实学中的乾嘉汉学恐怕是通向近代新学的障碍,而不是桥梁,否则近代许多新派人物也不会那么反对汉学了。
(五)第二个问题,关于实学的范围及起点。
实学的范围是一个不明确的问题,至今还没有解决。实学究应以明中叶为起点,还是以宋初为起点,还是以先秦为起点,要因实学范围的界定而 定。对某一时代学术思潮的概括,应当反映这一时代的独有特色,这种学术的起点可能早于一时代,但它的鼎盛期却应在此一时代。如果一种概括就其指谓而言普适於各个时代,那就没有独特性了。在我看来,实学的概括就属於後一种。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
葛荣晋教授说:明清实学思潮遍及於明清社会的各个领域,是一个具有丰富内容的社会概念。按其内容分类,主要分为实体实学、经世实学、科学实学、考据实学、启蒙实学。他只注意了横向考察,而忽视了纵向考察,他把实学分为五类。我们来看他分别所作的界说。
实体实学。葛荣晋教授说:所谓实体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哲学基础而言。它包括以气这一物质实体为本的本体论,以实践(力行)为基础的认识论,以'性气相资'为基本内容的自然人性论,以'实功'为主要修养方法的道德论,以利欲为基础的理欲统一说(包括义利统一说)等内容。实体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罗钦顺、王廷相、崔铣、杨慎、吴廷翰、高拱、唐鹤徵、黄宗羲、王夫之、熊伯龙、颜元、戴震等人。这一界说与我们以前所说的中国哲学史上的唯物论基本一致。按照这种内容界说,我们完全可以突破明代往前推,此较而言,主张气本论的张载算不?quot;实体实学人物?主张元气论的王充、柳宗元、刘禹锡算不算实体实学人物?他们与罗钦顺、王廷相等人的实体实学的本质区别在哪里?
经世实学。葛荣晋教授说:所谓经世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社会政治内容而言。它既包括对社会各种弊病的揭露和批判,也包括对拯救时弊方案的构思与实施。甚至也包括学术上的'通经致用'和'经世史学'等内容。经世实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高拱、张居正、吕坤、顾宪成、张溥、陈子龙、顾炎武、黄宗羲、吕留良、王源、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洪亮吉、龚自珍、魏源等人?quot;根据这个划定,我们再拿前代人物作个比较。杨炎、王安石与张居正比较,杜佑、郑樵、马端临与陈子龙等人比较,司马迁、刘知几与章学诚比较,算不算实学,他们之间的本质区别在哪里?通上而言,先秦儒家、墨家、法家、兵家,农家算不算经世实学?这样一来,实学不是要以先秦为起点了吗?
科学实学。葛荣晋教授说:所谓科举实学,是就明清实学的科学内容而言。它既包括对中国古典科学的总结,也包括传教士从欧洲输入的'西学';既包括天文、历法、数学、音律,又包括医学、地理,农业、水利,生物等多种学科。主要代表人物有李时珍、朱载堉、徐光启、宋应星、徐弘祖、傅山、方以智、王锡阐、梅文鼎、刘献廷等人。这裹同样不能有上限。我们来看,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相比,古代的《神农本草经》,陶弘景、苏敬、陈藏器等人的本草学算不算科学实学?其他著名医家如张仲景、王叔和、孙思邈以及金元四大家等人的医学理论与实践算不算科学实学?他如:郦道元《水经注》与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相比,算不算科学实学?张衡、沈括、郭守敬等人与徐光启、宋应星等人相比较,刘徽、祖冲之、秦九韶、李冶、杨辉、朱世杰等与王锡阐、梅文鼎等相比较,算不算科学实?quot;的人物?虽然後者学术中有西学的成分,但也不能说没有西学成分的就不是科学实学。
考据实学。在这方面我想就不必详细讨论了,因为清代考据学是汉学的复兴,汉、唐的经学家都可以看作考据实学。
启蒙实学。启蒙思想能否整合到实学概念中,我们後面再谈。
这裹要说的问题是,所谓实学就其内容而不是就其名称的起始而言,是源远流长的。我想至少秦汉以前的实学精神并不比明清逊色,因为古代不缺乏这种精神,所以也不必标榜实学二字,明清学术承佛、老及理学末流之弊,因当时时代恰缺乏实学精神,所以标此二字,以批判理学、转移风气,造就多士。既然所?quot;实学并非明清时期独有的特点,启蒙思想又未必能整合到实学概念中来,那用实学来概括明清社会思潮就未必合适。
(六)第三个问题,启蒙思想能否整合到实学概念中来。
葛荣晋教授在《明清实学简论》中认为实学可以涵盖启蒙思想,对此我想提出以下几点疑难:
1.葛文的逻辑大概是这样的:首先列举王廷相、张居正、徐光启、顾炎武、颜元、戴震等人都有实学的提法,从而说明以实学来概括明清思潮更合适。进而认为这一时期的王艮、何心隐、李赘、黄宗羲、徐渭、汤显祖、袁枚等人有启蒙思想,所以实学概念除了包括批判精神、经世思想、科学精神外,也包括启蒙意识,这种论证方法是否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值得考虑。
2.葛荣晋教授当列举到戴震有实学提法时,引述戴震的话说:值上(指乾隆皇帝)崇奖实学,命大臣举经术之儒。 圣天子稽古右文,敦崇实学,昭昭乎有明验矣。 这里乾隆皇帝崇奖实学是指经学。其实,明太祖也倡导实学,他曾对程本立说:学者争务科举,以穷经为名,而无实学。子质近厚,当志圣贤之学。他所说的实学又是指修己之学。实学既经圣天子如此褒崇,其中的启蒙意识恐怕无从说起。
3.明清时代主张实学的政治家、思想家与早期启蒙思想很难相容。如张居正与何心隐就不能相容。何心隐具有早期的启蒙思想,在当时被诬为妖人、大盗、叛逆、奸逆,最後为位居宰相的张居正明令逮捕杀害。李贽也是具有启蒙意识的思想家,他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也被明政府以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为罪名逮狱,自刎而死。对此事实,至少要作出一种解释,葛荣晋教授回避了这个问题。
4.明清学者称道实学所指谓的范围,不外经学、修己治人之学、经世治用之学,从未将何心隐、李贽等人的启蒙思想(在他们看来是王学末流思想)划进去。何心隐、李贽也不标榜自家学说为实学。李贽受佛道思想影响甚深,认?quot;至道无为,至治无声,至教无言,追求真空实际之境界,对於虚、实二者,以为学道贵虚,任道贵实,虚以受善,实焉固执。 似更重视真虚。他常与名僧参论虚玄,人以异端目之,他也居之不讳。正统儒者认为何心隐、李贽等人崇虚无而蔑礼法,将这样的思想纳入实学范围是否值得斟酌?
总之,实学二字虽然具有模糊性的特点,但也不能不考虑历史事实,把启蒙思想整合进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