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歌欣赏: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江南春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纱,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几首诗歌的作者是晚唐时期的诗人杜牧。从这几首诗歌中我们约略可以知道:杜牧善于将个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关切熔铸于诗情画意之中。他的诗歌作品与晚唐气象紧密结合,同样也体现了诗歌的现实主义传统精神。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杜牧:字牧之,出身名门,26岁中进士,曾任黄州、池州、睦州刺史,官至中书舍人,晚年居住在长安城南的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他“杜樊川”。杜牧诗歌创作成就突出,其以清丽自然的诗风在晚唐诗坛独树一帜。人们将他和杜甫相比,因而称之为“小杜”;他又和李商隐同时代且齐名被人们合称为“小李杜”
《阿房宫赋》作于唐敬宗宝历元年(公元825年),时杜牧年仅23岁,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说:“宝历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杜牧处于晚唐多事之秋。面对国家严峻的形势,他主张修明政治,削平藩镇,收复河陇,安定边疆。唐敬宗李湛贪好嬉游,不问国事,广建宫室。杜牧这篇《阿房宫赋》就是借秦王朝统治者统一天下以后日益骄固,不爱其民导致灭亡的历史教训,讽劝唐敬宗“节用爱民”,使国家长治久安。
三、关于“赋”
“赋”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兼具诗与散文的特点。它铺陈描写,夸张渲染,讲究句式的对仗,着重声律的排比,上抗下坠,婉转舒徐,富有建筑美和节奏美。
四、朗读课文,正音正字。
五、自由朗读课文。
六、分析第一节:
第一节,先从阿房宫的建筑规模、楼阁廊檐、桥梁复道等方面描写阿房宫的壮丽,着重对建筑物的描写。
起笔突兀,连用四个“三字句”,声律急促。“六王毕,四海一”写出了阿房宫建筑的历史条件,秦王统一天下,志得意满,追求享乐,于是大兴土木,营建宫室。“蜀山兀,阿房出”砍尽了蜀山的树木,才建造了阿房宫,可见劳民伤财到何等地步。
转下去,写阿房宫的全景。从面积之大“覆压三百余里”,写到宫殿之雄伟“隔离天日”,再写到地域之广——阿房宫从骊山北面建造,曲折向西,直通咸阳,渭水、樊水流进了宫墙,山川都在宫苑之中。
再转下去细写了阿房宫的楼台殿阁。“五步一楼,十步一阁”,用数字写楼台之多之密。“廊腰缦回”,写出走廊的曲折宛转。“檐牙高啄”“檐牙”,指檐木,把檐形幻化鸟嘴,形容屋檐像鸟儿往高处啄食一样。“各抱地势,钩心斗角”,写楼台殿阁各按不同的地势建造,又互相呼应,有整体感。再要我们转换角度,跳出楼台殿阁群,从远处看,或者干脆凌空俯视,“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又从细缔转为总体把握。阿房宫,除了楼台殿阁之外,还有一些辅助性的建筑元素,如桥和复道,在写宫室之余补一笔。“长桥卧波”四句,作者故作疑笔,婉曲的描写桥梁、复道的壮美。用龙和虹,比作桥和复道,贴切形象。“高低冥迷,不知西东”,表述了神游阿房宫以后的心理感受,神迷心驰很有些恍惚之感。
这一节的结尾,由楼台殿阁之外写到殿内的歌舞。“歌台暖响”四句,用“春光融融”四句,用“春光融融”和“风雨凄凄”两种相反的感受来形容阿房宫的歌舞,既写出它繁华的一面,又写出繁华背后的隐藏着的凄凉。“一日之内,一宫之中,而气候不齐”,是从上面“暖”“冷”两种不同的感受推引出来的,用气候的瞬息变换衬托歌舞的纷繁变幻。
七、分析第二节、第三节开头:
第二节,写宫廷生活的侈糜。先写宫女之多和她们命运的悲惨。
“妃嫔媵嬙……为秦宫人”,交代了阿房宫宫女的由来,寄托了盛衰兴亡之感。接下去,以宫女梳妆的情景,极写宫女之多。四个“也”字,用在解释性词组之末,表明后一种情况是前一种情形的原因,幻象与真实自然地统一起来了。转下去写宫女“望幸”而不得的情景。宫车由远及近,又渐渐远去,“杳不知其所之”,宫人由希望陷入大失望。着意的梳妆打扮,毫无收效。“一肌一容……有不得见者三十六年”,写出宫女们失望连着失望,直到终身终世。
第三节开头,这一节先写珍奇之多和秦皇不惜民力,穷奢极侈的生活。和上节写法一样,先交代珍奇的由来。指出这是六国君王经过多少世代、多少年从他们的百姓那里抢掠而来的,“摽掠”两字一下子揭露了六国统治者的暴行,表达了对人民的同情。“倚叠如山”的珍奇,秦人却“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弃掷逦迤”“亦不甚惜”。写出秦朝统治者的奢靡远甚于六国。
八、分析第3节下半段:
这样就自然地引发出后面的感慨。写秦皇骄奢淫逸引起人民的反抗,导致秦朝的灭亡,阿房宫也被焚毁。用“嗟乎”这个感叹词引出议论,发表感慨。从人类的共同本性出发,“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既然人人都顾念自己的家,秦皇你为什么别具一副心肠,肆意浪费呢?与下面斥之为“独夫之心”伏下一笔。紧接下去,写宫廷规模宏伟,铺张豪华,都是从百姓那里搜括来的,谴责秦王朝奢侈豪华,滥用民力,结怨于民。“使天下之人敢怒而不敢言”。段中在“使”字以后,设置了一组排比句,共六句。都是以“多于”(相当于现代汉语“比……多”),作前后对比。前半句是阿房宫中的物品,后半句写的是民间的人物、事物,这样一比,有力地说明秦王朝挥霍浪费的都是老百姓的劳动成果。在百姓的积忿之下,“独夫之心,日益骄固”,终于引发了农民起义,“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也化为灰烬。“可怜焦土”,寄托着作者对阿房宫这样宏伟的建筑艺术和秦王朝的无限感慨。
九、分析第四节:
第四节,指出秦亡的深刻的历史教训,警示后人。
首先提出论点:“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灭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这两句兼论“六国”与秦,实际上重点在秦,六国不过是个陪衬。“嗟夫”感叹领起以后,就进行论证,用了两个假设句,从反面来说。先论证六国之亡,是由于其本身不爱其民。假如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事实上六国不能各爱其人,因而,不足以拒秦。再假设秦人能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事实上秦不爱六国之人,因而,遭到族灭的结果。
文章的最后,作者又把自己的论述继续推进一步,“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复哀后人也”,道出了一个发人深思的现象,历史教训也许并不难总结,但人们往往停留在“哀”字上,而不是“鉴”之,即真正地吸取教训,以至历史的悲剧不断重复。这样就把历史与现实扣紧,警示当今统治者不要成为后人哀怜的对象。
十、总结:
1、《阿房宫赋》前半部分,是写作者想象中的阿房宫,由宫室建造的由来、位置、总貌建筑群的内部构成写到宫中歌舞形成的氛围,再转过去写宫女之多以及她们的生活状况、内心痛苦。摛文铺采,竭尽夸张之能事,总体上是“扬”。后半部分,总结历史教训,正因为建筑如此雄伟壮丽的宫室,过着奢靡淫逸的生活,推行种种暴政,使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激起农民起义,导致秦王朝的灭亡。通过对比分析,把论述引向深入,总体上是“抑”。一扬一抑,由鼎盛时的轰轰烈烈,烈火烹油,到覆灭时的烟消云散,国亡族灭,两者形成巨大的落差,构成心理张力,给人以震撼。
2、《阿房宫赋》文体属于辞赋具有建筑美,也就是形式上的整齐之美,变化之美。杜牧善于运用排比“广文势,广文义”,如“使负栋之柱……多于市人之言语”。一连六个巧比,句句蝉联,句句夸张,夸张的语句和蝉联的句式相结合,一环环扣紧,表现出自然雄浑的气势。作者讲究整齐排偶,但也不孜孜以求工整对仗,有时运散文之气于骈偶之中,构成一种谐而多变的艺术境界。如“五步一楼……矗不知其几千万落”。用“四字句”为主轴,但又交错使用两个“三字句”,一个八字散句,整散相间,长短错落,显示浩荡的气势。《阿房宫赋》作为赋体,兼具诗歌的特点,即有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声调的高低升降的变化体现的。杜牧有意识地继承辞赋平仄交错的规律。拿文章用得最多的四字句来说,其中交错使用了平平仄仄(如辞楼下殿,心斗角)、仄仄平平(如尽态竭颜,瓦缝参差)、仄平平仄(如楚人一炬,可怜焦土)、平仄平仄(如一日之内,金块珠砾)、平仄仄平(如十步一阁)、仄平仄平(如鼎铛玉石)等多种形式。这种平仄声在文章中有规律的相重、相间,便形成一种以声调长短、高低交响有序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还表现在押韵上。《阿房宫赋》通篇用韵,使得文句之内,字系于韵而不散;段落之中,句系于韵而连成一气。文中用韵的地方如下:“毕、一、兀、出、日”,“阳、墙”,“阁、啄、角、落”,“龙、虹、东、融”,“凄、齐”,“孙、秦、人”,“妍、焉、年”,“藏、营、英”,“年、山、间”,“石、砾、惜”,“奢、家、沙”,“女、缕、语”,“怒、固”,“举、巨、土”,“人、秦、人、君”。此外,第二节中的四个“也”字虽不属于押韵,但读起来很顺口,也起了押韵的作用。
十一、比较阅读:
《六国论》与《阿房宫赋》都是论史的文章,也都是抓住了历史上的重大事件进行评析,总结经验教训,针砭现实。(借古讽今)
《六国论》是史论,针对历史事件进行评析,所用的是逻辑推理的方法,以议论为主,中间有一些形象的描述,那是为议论服务的。
《阿房宫赋》是辞赋,属于文学作品,兼具诗和散文的特点,用了夸张、排比、对偶等手法,前叙后议,结论提出的方式是顿悟,并没有一个严密的推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