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上地球之巅
五.整体感悟课文后回答
1.在登顶过程中,登山队员要克服的困难有哪些?他们是靠什么来克服这些困难的?
2.本文选材详略得当,文中详写了哪两个典型事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课文中有不少自然景物描写,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4.刘连满最终没有登上主峰,可文中反倒写他的文字最多,你认为他值得写吗?
六.课内语段阅读
天色开始黑下来,寒风凄厉地呼啸着。
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现在看来,这种估计显然错误。黑夜,即将成为他们前进道路上的第二道难关。在这人类从未到达过的珠穆朗玛峰北坡最后二三百米的路途中,他们将要遇到什么困难,要走多长时间,事先确实很难精确估计。
勇敢的突击队员们还在一步一步地前进,但是,由于前一阶段花费的时间过长,他们背上的氧气筒的气压表显示,氧气的容量已经不多。继续前进,可能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这时,刘连满因为过度疲劳,体力已经非常衰弱,每走一两步就会不自觉地摔倒,但他缓慢地站起来,仍然一偏一倒地坚持继续往前走着。
在身体虚弱和严重缺氧的情况下,还要摸黑进行高山行军,这不仅极其困难,而且相当危险。现在,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英国“埃非勒士委员会”的组织者扬赫斯班在《埃非勒士峰探险记》一书中曾这样写道:“人类身体在任何地方所受的痛苦,未有甚于一个埃非勒士峰攀登者在登山的最后一天所忍受的。……
即使有完美的体格,旺盛的精力,假如他的勇气不足忍受砭骨的大风雪,神经不敢履践崔巍悬岩的边沿,意志不能在死一样的昏睡病侵袭时奋勇前进,他仍将不能到达顶峰。”对于扬赫斯班的同事们来说,他的这番话确实颇有道理。然而,对于坚强的中国登山队员们来说,有什么样的困难和危险能滞留和阻挡他们前进的脚步呢?为了祖国和民族的荣誉,为了完成人民的委托,为了在喜马拉雅漫长的雨季到来之前最后一个好天气的周期内登上顶峰,四位勇士仍然勇往直前,继续行进在崎岖的山路上。
1.第一段是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这种估计显然错误”中“这种估计”指什么?
3.文中多次说到队员们严重缺氧,除表明条件艰苦外,还有什么作用?
4.“他们每移动一步,肉体要承受多么巨大的痛苦啊!”请结合全文回答,队员们在攀登中会遇上哪些痛苦?
5.文中引用了《埃非勒士峰探险记》的一段文字,其作用是什么?
6.文中多次出现“中国登山队员”一词,如果去掉“中国”一词,好不好?
7.第四段第一句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8.第四段主要运用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七.假如你是登上顶峰三位队员中的一员,返回时,你读到刘连满同志的短信,你会有怎样的想法?作为一名中学生,你读着短信,又会产生怎样的感想?
23.登上地球之颠
五.1.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靠意志、毅力、协作和牺牲精神来克服困难。 2.详写了四名英雄征服“第二台阶”的过程和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有利于突出人物崇高的精神品质。 3.课文中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地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在一张一弛中,给人美的享受。 4.他同样是英雄,值得赞赏。一是临危之时,把死亡留给自己,将成功的希望给战友的团队精神和牺牲精神;二是他不能到达顶峰,并非思想上的懈怠和精神上的畏缩,而是身体方面的客观原因所造成的。
六.1.景物(环境)描写。突出天气恶劣,暗示登山的困难。 2.他们事先以为天黑以前就能登上顶峰。 3.为后文在无氧的情况下登上珠峰作铺垫。 4.气候恶劣,体能下降,严重缺氧,山势险峻。 5.表现探险的艰难,从而衬托出中国登山队员的英勇无比。 6.去掉“中国”不好,因为人类成功地从北坡第一次登上珠峰是中国人创下的记录。去掉了就不能突出这一点。 7.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8.议论,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全文中心。
七.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