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四川卷
阅读下面的散文,完成1~4题。
自 然
(美)爱默生
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对于身体健康的人来说,空气就是一剂拥有不可思议效力的补品。在阴沉天空下的暮色中,当我穿行在一片荒芜的坑坑洼洼的雪地里时,我并没有想到任何特别好的运气,但就在这时,我的心中涌起一阵极度的喜悦。
同样,在森林里,一个人抛掉他所经历过的岁月,就像一条蛇蜕掉自己的皮一样,因此无论在生命的哪个时期,他都是一个孩子。在森林里,人们拥有永恒的青春。在这些上帝的花园里,笼罩着端庄神圣的气氛,常年举行着欢宴,园里的客人即使过了一千年也找不到厌倦的理由。
在森林里,理智和信仰回归到我们心中。在那里,我感觉生活中的任何不幸都无法降临到我的身上——没有自然不能修补的耻辱和灾难。站在赤裸的土地上——-我的头脑沐浴在无忧无虑的空气中,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我变成了一个透明的眼球:我空如无物,但我却将万物都纳入眼中,那共同生命的暗流在我全身循环流动。我是上帝的一部分。在那时,最亲近的朋友的名字听起来也觉得陌生而并不重要了:所有的人都是兄弟,都是朋友,谁是主人谁是仆人就只是微不足道的干扰而已了。
我热爱那不受抑制的永恒的美。我从荒野中发现的东西比街道上或村庄中发现的还要亲切自然。在宁静的自然中,尤其是在远方的地平线上,人类看到了和他自己的本性同样美丽的东西。
人们从荒野和森林中体会到的最大的快乐暗示了人类和植物之间的一种神秘的联系。我并不是独自一人无人回应的。它们向我点头,我也向它们致意。风雨中树枝的摇曳对我来说既陌生又熟悉,它使我感到惊奇,但却并不是从未见过,那感觉就像当我认为我的思想公正或行为正确时,我的心中产生了一个更高尚的想 法或一种更优秀的情感。
然而我们可以确定的是产生这种喜悦的力量并不存在于自然之中,而是在人的心里,或者在这两者之间的和谐统一中。对于这些喜悦加以大力节制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自然并不总是穿着节日的盛装,相反,昨天还在仙女的嬉戏中散发芳香、闪烁光芒的景象,今天就被忧伤笼罩。自然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对于一个遭受灾难的人来说,他内心的火焰中就蕴涵着忧伤。一个刚刚失去了亲近朋友的人会从自然风景中感受到一种轻视。而天空在那些卑贱的人头顶上,也会显得不那么庄严宏大。
1.文章开篇“自然就像一个舞台布景,它既适合喜剧,也同样适合悲剧”一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
【思维轨迹】这句话位置上位于开头,结构上两个关键词“喜剧”“悲剧”正好统领文章主体,情感上表达了作者的认识。
【参考答案】总起全文,引出下文。下文分别从作为“喜剧”的“舞台布景”和作为“悲剧”的“舞台布景”两方面展开,表达作者对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认识。
2.第三段写到:站在神圣的自然面前,作者感到头脑“上升到无限的空间里”。结合上下文,简要概括他的内心世界此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思维轨迹】作者内心的变化具体体现在从“所有卑贱的自私自利的想法都消失无踪了”到最后,可分为三层,注意理解“透明的眼球”这一比喻,和“兄弟”“朋友”的含义。
【参考答案】自然的庄严神圣与博大深邃,使他的精神受到洗礼,灵魂得到升华;内心变得高尚无私,认识到人与万物的契合以及人与人的平等、博爱。
【方法技巧】
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方法:
(1)在整体上把握文章内容主旨的基础上分析概括。要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首先应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这就要求考生在通读全文,把握文意之后,进行整体思考,理清文中的人物、事件、道理之间的关系,剖析文章的脉络结构,弄清作者在文中要告诉读者什么,读者从中明白了什么或受到了什么启发。整体感知也是现代文阅读的第一步。
(2)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采用不同的方法来分析概括。文体不同,作者观点、态度的表现方法也不同。如记叙文中,作者在叙述过程中插入的议论、抒情语句往往表明作者的观点态度。议论文中,文章的中心论点就是作者的观点,说明文侧重于说明事物或事理,但其中也有作者的观点和态度。而文学作品的语句多有含蓄性、多义性、情感化的特点,并且不避夸饰之辞,因而作者的观点态度较含蓄,只有通过对事件、人物、意境等的深入分析,才能把握。
(3)善于抓住文章中的显性因素进行分析概括。所谓“显性因素”一般表现在:文章的标题、开头或结尾的重要语句,文中关键词语、关键句、关键段,点睛之笔等。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辨析关键词语、主旨句及段落层次划分等方法来迅速准确地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4)善于通过对文中的隐含信息的挖掘来分析概括。有的文章开门见山,观点态度十分显豁;有的文章含蓄曲折,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只流露在字里行间,有时分散在多处,这时我们就必须善于捕捉隐含信息,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5)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动机、目的进行分析概括。作者的出身、时代、经历、民族、国家、信仰对作者文章的观点影响也很大,因此在分析作者观点时一定要做到知人论世。还要善于通过分析作者的写作目的来把握作者文章的观点。具体说来就是在速读文章之后,考虑:①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②这篇文章使我懂得了什么道理,给了我什么有益的启示?第一问需进行客观分析,第二问要寻找自我感觉,两者的结合点即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标题“自然”与第四段中加点“自然”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简要辨析。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的能力。
【思维轨迹】理解词语要结合语境理解,注意词语中蕴含的作者的情感。标题“自然”不仅指万物,还指人;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在“荒野”世界中的感受。
【参考答案】标题“自然”是指万事万物构成的物质世界,在作者看来,自然与人有一种精神上的相通性,总是会染上精神的颜色。而第四段中加点的“自然”是指作者对“荒野”世界的感受:不事雕琢,与人的本性具有同样的美丽。
【方法技巧】解题方法引导:(1)词语的含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熟知词语本身固有的意义,一是能全面把握上下文,对语言环境中的相关信息了解得比较清楚。
(2)词语的表达效果:形象性作用(修辞);表达思想倾向,感情色彩等(主观);精确性作用(客观);结构性作用:在篇中的地位及点题、照应、过渡等。
4.简要说明第六段画线部分与第一段画线部分之间的联系。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思维轨迹】关系体现在结构上的照应和认识上的深化。
【参考答案】这两部分前后照应,体现了作者对自然认识的逐步深化。从最初对自然单纯的喜悦感受进而领悟到:自然不仅有喜悦,有时还会被忧伤笼罩,身处自然中的人也是如此。
【方法技巧】行文结构类解题思路:
1.从文章结构形式到内容主旨再到思想感情,多角度、多侧面思考。
(1)对文章结构思考角度如下:开头结尾的作用;详略主次的安排;行文线索的贯穿;过渡照应的勾连;伏笔悬念的设置等。
(2)内容上结合文章具体分析:勾连上下文的线索作用;对内容的充实作用;主旨的升华深化作用;寄托作者的思想感情。
2.不同行文结构技巧的作用:
(1)照应:行文过程中,在前面提到的内容,在后面要加以补充或重复。
①文题照应:可使中心更突出,题旨更鲜明,抒发情感更强烈,给读者印象也更深刻。
②首尾照应:既能概括全文,给人以结构完整的感觉,又能很好地突出主题。
(2)伏笔。伏笔是文章里前段为后段埋伏的线索。在文章后面揭示某种结局或结果时,往往在前面已经有所暗示,这样既使文章结构紧凑,又使文章内容耐人寻味。
(3)不同段落:
①开头段:统摄全篇,领起下文,渲染气氛,奠定基调。
②过渡段:承上启下。
③结尾段:呼应前文,深化主旨,卒章显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