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房宫赋》与《项脊轩志》之比较
公元825年,唐代著名文学家杜牧写了一篇文章《阿房宫赋》,过去了700年,到了公元1525年,明代古文家归有光也写了一篇文章,叫《项脊轩志》。今天,我们把两篇文章放在一起来阅读,竟不能不为两位文学大家的笔力所倾倒!
一阿房宫,皇帝的宫殿!那“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的建筑,尽显皇家气派。从整体看,“盘盘焉,菌菌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十分壮观;从局部看,“五步一楼,十步一阁”,“长桥卧波”,“复道行空”,何等豪华!
项脊轩,文人的陋室!“室仅方丈,可容一人”,显得相当狭小,而且它“破旧”“阴暗”,每当下雨的时候,“雨泽下注”,而晴天的时候,也是“不能得日”,小轩内“过午已昏”。
同样是建筑,一个是华丽的宫殿,一个是破旧的小轩,规模的反差是如此的强烈,那么,两位作家是如何把它们充分地恰当地表现出来的呢?
二面对阿房宫那宏伟的气势,杜牧选用了“文赋”这一文体来铺张。
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中说:“赋者,铺也。铺采螭文,体物写志也。”赋,多用铺张的手法,最适合于描写都城、宫宇、园苑和帝王穷奢极侈的生活。
赋是讲究骈偶的。由于骈偶对仗工整,节奏和谐,特别适用于表现阿房宫的豪华、富丽的特点,因此,杜牧在文章中运用了大量的骈偶句式。而这些骈偶句式又是富于变化的:“廊腰缦回,檐牙高啄”,兼用比喻,对仗中有形象;“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兼用反问,工整中显力量;“歌台暖响,春光融融;舞殿冷袖,风雨凄凄”,兼用通感,和谐中寓变化。就这样,作者纵笔铺叙,极力描绘,渲染了阿房宫内楼台殿阁的宏伟、豪华,桥梁复道的奇丽壮观,宫中欢歌曼舞的悦耳多姿。在写阿房宫内供统治者玩乐的众多宫女的时候,杜牧更是调动了赋的各种常用手法,极尽其铺陈之能事,展示了阿房宫中的奢靡生活:“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这里用了奇特的比喻,流畅的排比和大胆的夸张,这比喻,增加了形象;这排比,增强了气势;这夸张,加深了印象!真是“宏壮巨丽,驰骋上下”(宋代古文家曾巩语)。另外,文中适当的韵脚运用,也增加了文章节奏。
“铺陈排比”建筑起了阿房宫的“豪华”,而“细腻自然”则构架成了项脊轩的“朴素”。铺陈排比犹如脂粉,给阿房宫以“浓抹”,细腻自然好像野花,给项脊轩以“淡妆”。
于是,归有光选用了散文这一文体来表现项脊轩。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对项脊轩的描写,没有比喻,没有排比,也没有夸张,只有长短不一的散句,细细写来,自然朴素。文中不刻意追求对仗工整。作者写项脊轩旧貌换新颜时说:“日影返照,室始洞然,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盾,亦遂增胜。”句中“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为什么不改成“杂植兰桂”?这样全是四字句,形式不是更整齐吗?其实这一句在文中的作用很大,起到过渡的作用。“于庭”说明由室内转到室外的描写,“又”字表示着空间、层次的转换。光说“兰桂”,“杂”的意味就不强,无从照应这个“杂”字。看来,这里非九个字不能尽情达意呀!
而在写轩中人物的时候,作者更是用长短不一的散句来描写,短则一个字,长则十几个字,人物以不事雕饰的朴素面目出现,正如清方苞在《书震川文集后》中说的“不修饰而能情辞并得”。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记叙了母亲、祖母和妻子三个女性的生活片断。“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朴实的一言一行,充满着母亲对儿女无微不至的深情关怀。祖母以独特的语言和动作表现出对孙儿殷切的期望:“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默默”一词,言近意远,明责暗赞,深深地表达了祖母当日默默疼爱,默默欣慰之情。“顷之,持一象笏至,曰:‘……他日,汝当用之!’”祖母念念不忘祖宗的荣耀,以此勉励孙儿。而妻子则“时至轩中,以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这日常琐事,淡淡的笔墨勾勒出了一个贤妻可爱的形象。这是一个多么朴实而真实的家庭啊。没有皇宫的气派,却有小家的温馨!
三更有意思的是,两篇文章都写到了两座建筑均遭火烧的情况。
阿房宫是一把火烧成了“焦土”。从火中,杜牧得出了教训:“族秦者秦也”,他在文末发表了一段议论,通过对比,总结了秦皇朝崩溃始于自身腐败堕落的教训。作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规劝唐朝统治者不可淫奢极欲,重蹈秦灭亡的覆辙。阿房宫中的统治者终于从“朝歌夜弦”的欢乐发展到“不暇自哀”的悲惨结局!
项脊轩却是四次遭火灾而“得不焚”,归有光从中引出的是希望:“殆有神护者”。作者同样在文末引出一段议论:“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这里写到了诸葛亮后来虽然立了大功,出了大名,但是,在最初没显露头角的时候,并不为人所知。这里作者运用类比,希望通过自己在陋室中潜心苦读,也能像诸葛亮功名成就,实现重振归氏门庭的巨大抱负。
总之,通过一大一小两座建筑,我们的两位大作家,一个站在历史的高度瞻前顾后,揭示了一个朝代灭亡的原因;一个自得于个人的小天地,写出了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
两座建筑承载着家国的兴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