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预览: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港学校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调研卷
九年级语文
第一部分(26分)
1.根据汉语拼音写出汉字。(4分)
①繁 (yǎn) ②干 (hé) ③郑重其 (shì) ④(qiè) 意
2、下面一段话中有四个错别字,把它们找出来并改正。(4分)
人生如同登山。初出发时,仰首望处,群峰揽秀,令人心情激荡,浮想连翩。于是拾级而上,沿途花团紧簇,浓阴滴翠,美不胜收。也会遇到嶂碍重重,坎坷崎岖,但这些都阻止不了我们前进的脚步,更不会让我们与成功分道扬镖,因为我们知道,无限风光在险峰。到达峰顶,我们将会欣赏更多绝美的风景,才能体悟生命的精髓……生命之美,美在进取!
3默写古诗文名句,并写出相应的作家、篇名。(10分)
(1)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2) ,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 》)
(3)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
(4)月黑雁飞高, 。(卢纶《塞下曲》)
(5)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陈涉世家》)
(6)绿杨烟外晓寒轻, 。(宋祁《木兰花》)
(7)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8)蒹葭萋萋,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蒹葭》)
4.下面语段中有语病,请修改。(6分)
文化与修养共存,智慧与幸福同在。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①一个真正的读者就要通过读书来最大限度地享用这些成果的过程。②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在青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如果没有培养起从小对阅读的兴趣,就很难从阅读中体会到快乐与幸福。
5、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空缺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与前文构成排比句。(2分)
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禾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全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因为成长
第二部分 (44分)
阅读《陈涉世家》中的一段文字,完成6~9题。
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適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人。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或以为死,或以为亡。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项燕,为天下唱,宜多应者。”吴广以为然。乃行卜。卜者知其指意,曰:“足下事皆成,有功。然足下卜之鬼乎?”陈胜、吴广喜,念鬼,曰:“此教我先威众耳。”乃丹书帛曰“大楚兴,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大楚兴,陈胜王”。卒皆夜惊恐,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6、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 )(2分)
A、会天大雨 会宾客大宴
B、度已失期 关山度若飞
C、上使外将兵 将在外军令有所不受
D、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乃入据陈
7、下面语句中加点的“之”字与“辍耕之垄上”中“之”字的意思相同的是( )(2分)
A、怅恨久之 B、乃记之而去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D、跪而拾之以归
8、导致陈胜、吴广农民起义的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最直接的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2分)
答:
9、结合语段文字概述陈胜在反秦斗争中表现出的卓越才能。(3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题
苏秦①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谈卒,辞而行。楚王曰:“寡人闻先生若闻古人,今先生乃不远千里而临寡人,曾②不肯留?愿闻其说。”对曰:“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谒者③难得见如贵鬼,王难得见如天帝。今令臣食玉炊桂,因④鬼见帝。”王曰:“先生就舍③,寡人闻命⑥矣。”
【注】①苏秦:战国时著名策士。②曾:竟然。③谒者:古代掌管进见的人(国君的近臣)。④ 因:依靠。⑤ 就舍:回到馆舍。⑥ 闻命:敬辞,指明白对方的意思。(选自《 战国策》 )
10.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苏秦之楚,三日乃得见乎王。
译文:
(2)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
译文:
阅读《故乡》中的几段文宇,完成11~13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的叫道:“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11、结合语境,解释加点的“厚障壁”的含义:(2分)
答:
12、分别二十年之后,闰土见到童年好友时,他的神情为什么既是“欢喜”的,又是“凄凉”的?(2分)
答:
13、上文对中年闰土的外貌描写十分细腻,中间又夹杂着记忆中的少年闰土的形象,这样写有什么表达效果? (4分)
答: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
从“尺素书”到“伊妹儿”
①“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客人从远方带来的鲤鱼,腹中竟然藏着一封绢写的家书,这给自己带来多大的惊喜啊。在古代,人们习惯把以锦帛为材料的书信装在鲤鱼形状的函套内,这就是古诗里常用“双鲤”来代替书信,即所谓的“尺素书”的由来。
②据考证,在文字发明之前,人类曾经用实物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这就是“实物信”。在远古的中国,所谓“上古结绳而治”,就是利用绳结来传达信息,“事大,大结其绳;事小,小结其绳”。后来有了文字,书写材料又得到了改进,人们发明了木牍、竹简。他们在特制的木片和竹片上刻写文字,用来记事与交流,其中用作传达信息与情感的便是木牍书、竹简书,统称为“尺牍书”。“尺牍书”和后来出现的“尺素书”都是我国早期通信的主要方式。
③然而“尺牍书”很笨重。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封信,用了三千多根竹简,要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才可以送到宫里去。“尺素书”虽然轻便,但用材昂贵,不能“飞入寻常百姓家”。纸的发明,使书信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纸质书信成本低廉、投递方便,极大地促进了人和人之间的交流。安史之乱时期,贫苦的石壕妇人,仍然可以凭借“一男附书至”,得知战场上孩子的讯息。
④如今,依托互联网的“伊妹儿”(电子邮件),已经十分普及,各种免费邮箱为网民提供了便捷的邮件服务,但人类的通信发展并未停止,更新的通信方式,如手机短信等也在冲击着电子邮件,使得人们的交往更加随心,更为便捷。20世纪90年代,有人预言传统书信将被新兴的通信方式取代。然而我们惊奇地发现,传统的纸质书信依然健康发展,与电子通信方式并行不悖,在当下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⑤为什么在信息时代,仍有很多人钟情传统通信方式?专家认为,传统信件承载了太多的文化内涵,一封信就是一份沉甸甸的敬意。古人“自谦而敬人”的做人原则在书信中表现为对自己的谦称和对别人的敬称。比如称呼自己为“敝人”,就是谦称;称呼别人为“阁下”,就是敬称。因此,纸质信是传统礼仪的集中体现,是一份摸得着、存得住的传统,它所传达的不仅仅是亲切的问候、重要的消息或者浪漫的情怀,更有人和人之间一种天然的未被浮躁遮蔽的“敬爱”。
⑥另外,传统书信还有历史价值。人到晚年,捧读青年时期的信件,往事历历在目,常有“家书抵万金”之慨,所以倍觉其珍贵。据说,《徐悲鸿信札》在竞拍会上拍出56.1万元的高价,《孙中山致叶恭绰信札》则拍出111万元。这些名人信札之所以能够被很多收藏家追捧,并拍出高价,重要的原因就是写在纸上的信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元素,如同写信者的笔迹一样,是不能被“拷贝”的。
14.第②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强调“据考证”?(2分)
答:
15.第③段写西汉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信这一内容,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2分)
答:
16.下列说法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标题《从“尺素书”到“伊妹儿”》中用“伊妹儿”代称电子邮件,显得很生动。
B.第①段引用鲤鱼传家书的古诗,既可以引起阅读兴趣,也能够增添文化情味。
C.第⑤段说明了传统信件不仅能传达信息,而且能体现人们之间自然淳朴的敬意。
D.第⑥段名人信札拍出高价,说明传统书信被电子邮件取代后,重新焕发出生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16题。(16分)
梦里炊烟诗中境(王民选)
①炊烟,一种标志性符号,曾经为传承农耕文明印在大地,为张扬劳作文化写在长空,为印证乡风民俗盘旋村落……
②如今,炊烟已越来越难以见到,渐渐成为人们梦里的幻境,成为诗文中的追忆。但是,炊烟的千古缭绕,已使华夏儿女的言行举止投射出被长期熏烤的底色,散发着特有的草木味儿,表现出火热的乡土情结。
③炊烟里,升腾着生活的希望。无论是寒露沾衣还是落霞照脸,辛勤耕作的农民每当看到升起的炊烟,对获得好收成就会增添一份期望。饥肠辘辘的孩子,只要看到炊烟升起,往家赶的脚步就会加快,马上就联想到诱人的饭菜香,对生活的希望也像炊烟一般上升!
④炊烟里,缠绕着游子的乡情。炊烟所炙染出的情感多彩醇厚,所酝酿出的气息牵肠挂肚,让游子魂牵梦绕。庄稼人出远门时,总喜欢抓一把烟囱下边的泥土带上,让“家”这个气场始终笼罩并护佑着自己,紧紧地牵系着飘荡的灵魂。即使是远隔千山万水,言语不通,水土不服,天涯孤旅也会借助于无处不在的炊烟,抚摸到祖先的根脉,寻找到族群的亲和。我一直在想,所谓“在外游子,纵然化作一缕轻烟,也要魂归故里”,这华夏儿女独具的故土情结,作为一种弥足珍贵的乡情文化,世世代代又有几人给出了权威的诠释呢?
⑤炊烟中,绵延出时光的推移。清晨,冲破浓雾的炊烟跃过房顶,撑起乡村的天空,然后又紧贴着地平线扑向东方,撩开黑暗,把霞光接回大平原,并挨个儿挠醒生命万物,让他们抖擞精神迎接太阳。中午,炊烟用妙曼的舞姿,嬉戏得太阳陶醉迷离、频频眨眼,她用花瓣一样的碎片,由太阳抛出缕缕银线,串连成莽莽云海,衬托得阳光绚丽多彩。日色已尽花含烟,千万股炊烟顶梁柱一般托举住天幕,要为赶时节的农民再争一会儿光阴,紧接着又彼此挽起臂膀,撑持着夜幕,让劳累的农民借一点余光洗洗脸,摸黑儿吃晚饭。
⑥炊烟中,氤氲着诗情画意。炊烟和诗歌有相近的本性,文人“便引诗情到碧霄”的才情,有时也需借助炊烟的带挈。《诗经》曾长期飘荡在万家炊烟当中。陶渊明守望过的“依依墟里烟”,绵延出多少代人的悠然情思。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我们从一些诗文中确能品读到炊烟鼓荡出的气韵。炊烟所蕴含的那种人间情、烟火味儿,与我们灵魂的脐带紧密交结。那种灵动美、幻化感,令人心如炊烟,意如流水,往往是不期而至的震颤酿成不期而然的灵感,诗情便喷涌而出了。当今难得一见的炊烟,偶尔出现在村头田野,让人蓦然看到时骤然之间就会激情澎湃,守神凝眸间,质感十足的水墨画就那么传神地写在长天,任谁都情不自禁地想高唱一曲挽留的歌。如果刚好站在某个角度,看到古树枝头系挂几缕或浓或淡、时动时静的炊烟,在夕阳西下的微风中,远望如梳了长发辫的村姑在学舞,又像宫殿垂挂的烟霞帐,一幅那么美妙古拙的风情画,一种多么使人陶醉的景象!
⑦先祖以炊烟为衣,以水为镜,开启千秋万代的脉脉情思,传承着农耕社会悠久的合唱,灌制出劳动者群体的美声,熔铸成华夏民族的集体人格,引发了广泛的共鸣,积淀为厚重的文化彩页,以至于中原民间把宗族延续说成烟火传承。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 (有删改)
17、结合全文来看,开头第①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4分)
答:
18、第怎样理解第④段和第⑥段中划线句的含义?(4分)
答:
19、第⑤段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
答:
20、文章最后一段说“我们俯仰在这亘古飘溢的炊烟中,品味先民苦乐,遥想先哲情怀,探究其文化影响,条分缕析其文化内涵,应当有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啊!”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应该怎样承担这种“使命”。(4分)
答:
第三部分(60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60分)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捕捉生活细节,写出自己“那一刻”的内心变化;
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
③不少于600字;
④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
参考答案
1. ①繁衍 ②干涸 ③郑重其事 ④惬意
2、浮想联翩 花团锦簇 障碍 分道扬镳
3、略
4、①处,杂糅,删去“的过程”。②处,一面和两面搭配不当,在“养成”前添加“能否”;或将“能否”删去。③处,语序不当,把“从小”调到“培养”前。(每处1分)
5、略
6.A
7、C
8、最根本的原因是:天下苦秦久矣。最直接的原因是:会天大雨,道下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9、答案要点:(1)对当前形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2)做事周密细致(3)有很强的组织领导才能
10、(1)苏秦来到楚国,过了3天才见到楚王。
(2)楚国的粮食比珠玉还贵重,柴草比桂木还贵重。
11、厚障壁,指闰土和我的思想隔阂很深。
12、分别二十年后冲锋,自然是高兴的,但二十多年的贫困生活,又使他感到痛苦、难堪。
13、从外貌、神情等四个方面刻画中年闰土的形象,通过和少年闰土的对比,从多反面表现闰土变化之大。
14.(2分)因为“据考证”准确说明“实物信”在人类文字发明之前作为传达信息的工具是确凿的。(意对即可)
15.(4分)(1)举例子(列数字),说明“尺牍书”笨重不便。
16.(3分)D
17、①开门见山,直接点题,总写对“炊烟”文化意义的认识和理解,提挈全篇;②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
18、第一句话:缭绕的炊烟凝聚着浓郁的乡情、乡思、乡韵,在游子的心灵世界中,形成了一种难以割舍的牵系,挥之不去。(围绕“游子的乡情”进行具体阐释,也可从“故土情结”、“乡情文化”的角度作答。)
第二句:炊烟将人间的美好情愫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纠结在一起,与人们的精神生活也紧密相连。(“人间情”指炊烟中蕴含的诗情、气韵;“烟火味儿”则重在表明生活气息、生活趣味;“灵魂的脐带”则明显涉及人们的精神领域)
19、①按照“清晨”、“中午”、“日色已尽”的时间顺序,对“炊烟”展开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一天之中“炊烟”的全貌,给读者完整的印象和认识;②运用拟人手法,通过“挠醒”、“嬉戏”、“挽起臂膀”等词语,将“炊烟”人格化,赋予人的思想感情与行为特征,增强了亲切感与感染力,使感情表达更充分。
20、①首先,要充分认识到“炊烟”作为“一种标志性符号”的意义所在;②其次,“炊烟”作为农耕文明与劳作文化的载体,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我们须臾不能将其割舍;③要唤醒人们的文化传承意识,以勇敢担当神圣使命的姿态和美好的情感,将“炊烟”所积淀的厚重文化发扬广大。
......
星港学校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
点击查看:各地各版本2011-2012学年度九年级语文上册期中试题及答案汇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