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木船
教学目标
(一)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同学之间要相互谅解,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增进友谊。
(二)学习编写作文提纲的方法。
教学重点
学习编写作文提纲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懂得要增进同学之间的友谊,就要相互谅解,多作自我批评。
2.学习编写作文提纲的方法。
二、教学重点、难点
学习编写作文提纲的方法。
三、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同学之间出现了矛盾或发生了不愉快的事,你是怎样对待的?学习了《小木船》这篇课文,你也许会受到一些启发。
(板书:10*小木船)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扫清文字障碍,了解课文内容。
(1)默读课文,画出不懂的词语,查字典了解词语意思。
珍藏:认为有价值而妥善地收藏。
精致:(制造)精巧细致。
形影不离:就像人和他的影子永远在一起那样,形容非常要好,总是在一起。
分辩:辩白。
破裂:(完整的东西)出现裂缝。
惊讶:惊异。
(2)结合词语意思,轻声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2.阅读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
(1)请一名学生朗读课文。
(2)分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写每当看到精致的小木船就会想起陈明。
第二段(第2~3自然段):写“我”和陈明因为小木船引起争执,友谊破裂。
第三段(第4自然段):写几个月后,陈明送给“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我们都认识了自己的不对。
第四段(第5自然段):写“我”一直珍藏着小木船。
分段,归纳段意时,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相互启发,教师予以适当点拨。
(3)有感情地齐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3.分析课文,懂得同学之间要互相谅解,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增进友谊。
(1)结合思考·练习第1题,放手让学生分析课文,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教师出示写有思考·练习第一题的投影片,学生进行讨论学习。
对“陈明为什么送给‘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这一问题,学生应概括出:因为“我”失手摔坏了陈明的小木船,陈明一气之下也摔坏了“我”的小木船,为此我们的友谊破裂了。后来陈明家要搬到外地去,为表示他的歉意,为恢复、增进和“我”的友谊,陈明又送给“我”一只精致的小木船。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阅读第3自然段,让学生理清两人友谊破裂的经过。懂得同学之间发生矛盾或遇到不愉快的事,如果双方互不谦让,互不理解,就会越闹越僵,影响同学间的友谊。
对“‘我’为什么这样珍惜这只小木船?”这一问题,学生应概括出:事情发生后,“我”也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但没有鼓起勇气向陈明道歉。看到陈明主动道歉并送给“我”精致的小木船,“我”非常感动。而陈明从此就去了外地,我们再也没有见过面,这只小木船就成为我们友谊的象征,睹物思人,倍感我们友谊的珍贵,所以,“我”把对陈明的思念,对我们深厚友谊的珍惜都融入这只小木船中,格外地珍惜它。
在讨论这个问题时,教师可指导学生重点阅读第4自然段,分析“我”和陈明两人的动作(攥、塞、握)、神态(偷偷、惊讶、满脸通红、激动),体会两人当时的心情,进而领会课文的思想内容。
4.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
(课文通过记叙围绕小木船发生的一件事,说明同学之间不应当为小事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作自我批评。这样,才能增进友谊。
(三)学习编写作文提纲的方法。
1.作者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他要说明什么道理?
(作者写这篇文章是要说明同学之间不要斤斤计较,要互相谅解,多作自我批评,才能增进友谊这样一个道理。)
同学之间相处,每天都会发生些小事,作者选择了哪件事来写?这件事与作者要说明的道理有什么关系?
(作者选择了“小木船”这件事来写。这件事在日常生活中只是件小事,但却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要说明的道理。)
选择好能表达中心的事件后,作者又是怎样一步步地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的呢?
(作者首先写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然后按事情的发展顺序记叙了围绕小木船在“我”和陈明间发生的一件事;最后写“我”珍藏着小木船。)
如果不写文章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文章是否完整?这两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不写开头一段和结尾一段,文章也是完整的,开头一段开头点题,引起读者兴趣——为什么看到小木船就想起陈明,结尾一段既承接上文,告诉读者陈明确实随家赶到外地了,又呼应了开头一段。)
2.在教师引导学生总结的基础上体会作文提纲的作用。
刚才同学们围绕这篇课文所进行的讨论学习,正是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之前所思考的,考虑成熟后,一一列出,就是作文提纲。
3.对照课文前的提纲,学习掌握写提纲的步骤,掌握提纲的内容。
(1)对照课文掌握作文提纲的内容。
(内容包括作文题目、文章中心、材料安排三大项)
(2)按一定的步骤写提纲。
(一般要先定文章中心,然后安排好材料。作文题目根据中心及材料确定好,可在列提纲对先写,也可在安排好材料后再写。)
4.质疑解难。
学生针对在学习编写作文提纲上的疑难,提出问题,教师采用让学生讨论解决或教师直接解答的方式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资料提供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