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训练一: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的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的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的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傻瓜,那些瓜苗不要过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会的,小瓜苗会长成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着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已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小小说选刊》2008年第5期)
1.文中写孩子“痴痴的看”、“满心欢喜地看”小瓜苗、“满眼的憧憬”有什么作用?
2.文中“孩子的画”表现了孩子怎样的情感?
3.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与开头相同,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4.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请找出两处。
5.结合上题回答,母亲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忽略?
阅读训练二:
生命,你好
①每当看到草长莺飞、人欢马叫的时候,我常常想起一样东西——生命,一个关于生命的故事。
②那天,我们正上语文课,门外来了个人,示意王老师出去一下,后来王老师又叫出我的同桌芹凤。那人跟芹凤低声说了几句什么,就带她走了。
③第四天大课间时,芹凤回来了。她穿了身素色衣服,右臂上戴着黑纱,黑布鞋上缝了层白布。她神色黯然,看上去比实际年龄一下子大了许多。她坐下等着上课,教室里出现了少有的寂静,大家都向她投去同情的目光。我想对她说点什么,但想到此时不管说什么都会勾起她的痛苦,便没开口。
④接着是语文课。王老师提前来到教室,没有讲课,而是声音低沉地说:“可能大家都知道了,芹凤的妈妈不在了,她的妈妈和我们每个人的妈妈一样,是个勤劳、善良的人。我提议:大家肃立静默一分钟,向她母亲默哀致意。”我们神色庄重地站起来,教室里气氛肃穆。芹凤在大家坐下时泪流满面地说:“谢谢老师,谢谢大家,谢谢!”
⑤同学们坐下后,王老师 A 地说:“同学们,我们将来都会死的。”话一出口,我们都惊得瞪大了
眼睛,下意识地“啊”了一声。
⑥“不会的!老师不会死,我们也不会死!”我前边的一个男生顾不得举手就喊起来,其他同学也附和着。
⑦“会的。”老师 B 地说,“一个人只要出生,就必然得死,这个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⑧教室里一片沉默。我想,大概死对我们来说太遥远、太残酷了,所以大家才不愿意接受这个可怕的说法吧。这时老师打破了沉闷,说:“你能想像出你的爷爷奶奶曾经是一个活泼的孩子吗?你能想像出你会变成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吗?”
⑨同学们茫然的眼神中流露出惶恐,有的摇头,有的点头,教室里气氛凝重。
⑩“老师,有生命真好。”我蓦然意识到这一点,被一种冲动支配着,站起来说。
⑾“是的。”芹凤接着说,“上次来校那天,我妈送我到村头老槐树下,有说有笑的。那天天气真好,蓝天上飘着白云,鸟雀喳喳叫着从头顶上飞过,这才几天,我就再也见不到她了,她才42岁。”
⑿“生命实在短暂,芹凤的妈妈刚过不惑之年就没了;就算活100岁,那才有多少天?在时间的长河里也不过是一瞬罢了。”王老师沉重地说。同学们又陷入了沉思。
⒀“老师,我们要爱惜生命,对吗?”芹凤又说。“对!’’老师肯定道,“但怎样爱惜生命呢?’,
⒁“好好锻炼身体!”“好好学本领!……多做好事!……少睡懒觉!”……气氛热烈起来了。
⒂上课铃响了,同学们“刷”地站起来,准备像往常一样向老师问好。王老师打了个手势制止我们,说:“今天咱们破例,向生命问好。”
⒃“生命,你——好——”师生一齐 C 地说。声音洪亮,响彻校园。
⒄那一节课,老师讲得特别细心,我们听得特别认真,我们仿佛一个子懂事了许多。我偷眼瞥了一下芹凤,她脸上少了些哀戚,多了些刚毅。
1、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描写方法;文中老师和同学们在一起谈论的是有关 的话题。
2.将“深情”“平静”“肯定”三个词语分别填人文中空白处,最恰当的应是:
A处 B处 C处
3.你觉得第⑧段中老师提这两个问题的用意是什么?文中另有一处能体现老师这一用意的独特做法是 。
4.文中老师在课上设置这样的话题,对学生来说是否太沉重了,太残酷了?请你谈谈自己的看法。
5.生命是有极限的,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热爱生命的最好方式是什么。
阅读训练三:
1989年发生在美国洛杉矶一带的大地震,在不到4分钟的时间里,使30万人受到了伤害。在混乱的废墟中,一个年轻的父亲安顿好受伤的妻子,便冲向他儿子上学的学校。在他眼前,那个昔日充满孩子们欢笑的漂亮的三层教学楼,已经变成了一片废墟。他顿时感到眼前一片漆黑,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跪在地上大哭了一阵后,他猛然想起自己常对儿子讲的一句话:“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他坚定地站起身,向那片废墟走去。……
这位父亲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儿子在等着我。”他挖了8个小时,12个小时,24个小时,36个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他满脸灰尘,浑身上下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到第38个小时,他突然听到底下传出孩子的声音:“爸爸,是你吗?”
是儿子的声音!父亲大喊:“阿曼达,我的儿子!”“爸爸,真的是你吗?”“是我,是爸爸,我的儿子。”“我告诉同学们不要害怕,说只要我爸爸活着,就一定会来找我,也就能救出大家。因为你说过,不论发生什么,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的。”“你现在怎么样?有几个孩子还活着?”“我们这里有14个同学,都活着,我们都在教室的墙角,屋顶塌下来架了个大三角形,我们没被砸着。”父亲大声向四周叫喊:“这里有14个孩子,都活着!快来人!”过路的几个人赶紧上前帮忙,50分钟后,一个安全的小出口开辟了出来,父亲声音颤抖地说:“出来吧!阿曼达。”“不,爸爸,先让别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的。”
这对了不起的父子在经历了巨大的磨难后,无比幸福的紧紧拥抱在一起。
1、 以上几段文字,叙述了一个什么事件?
2、 你认为文中画线句子写得好吗?说明理由。
3、 请写出文中表现阿曼达父子心心相连的一句话。
4、 文章结尾一段说这对父子“了不起”。仔细阅读文章,根据文章中对父子二人的描写,说说他们各有什么了不起的地方。
5、请根据文章内容提示,想象地震刚刚发生、教室刚刚塌陷时阿曼达的处境,写一段他的所见、所想和所做。不超过100字。
阅读训练四:
那天报社来了一些实习生,有个新闻学院快毕业的姑娘,给她出的题目是去找一个建筑工地,和打工的外地民工生活一天。我自己的任务是和一个捡垃圾的人生活一天。此外,其他的同事有和菜贩子生活一天的,还有和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火葬场殡仪工生活一天的,我们要策划四个大版的“城市普通人的一天”这样一个选题。
第二天各路人马都回到了报社。大家似乎都有收获。尤其是那些年轻的实习生,都非常兴奋。我想他们一定都捕捉到了好新闻。果然,有的人讲得非常感人,尤其那个新闻学院的姑娘。
她说她在一个建筑工地上碰见了一个小姑娘,那个小姑娘是工地上用手工弯铁丝网的,这种东西被水泥一浇筑,大楼就盖起来了。这种钢筋是大楼的筋骨。那个小姑娘一天要干11个小时,她是现代战争多月以前来北京的,为是的取回她哥哥的骨灰盒。她的哥哥在北京贩毒,被判死刑枪毙了。她是内蒙古人,她只有一个老母亲卧病在床,所以这个才初中毕业的小姑娘就来北京取她那已被枪毙的哥哥的骨灰盒了。但她只有来的路费,拿到骨灰盒以后,她却没有回去的路费了。因此,她就来到那家离市中心10公里的工地上做工,打算干满了三个月,凑足了路费再给母亲买些东西就回家去,带着哥哥的骨灰盒回家去。她讲,她的最大愿望就是看看天安门。她从小就从课本上知道首都北京有个天安门,但她来了北京却没有时间去看,因为她在工地上要从早上8点一直干到晚上7点,太累了。工头也不让晚上走出工地。没有一个休息日,因为要赶工期。她说她最大的愿望就是再过一个多月,干完了这个短工,去天安门看一看,然后就心满意足地抱着哥哥的骨灰盒回家去。
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天安门!而为此她要付出在一家工地工作三个月的代价。实习生讲的这个故事让大家有些震动。在这座城市中,有很多小草一样卑微的生命,也很多卑微的愿望,平时我们看不见它,但这次,我们看见了。
我是跟一个从河南来的捡垃圾的老头儿生活了一天。早晨7点钟,天刚大亮,在朝阳区一个郊外空地上,几百个捡垃圾的人在交易头一天捡的垃圾,那种场景让我想起狄更斯笔下的伦敦。几百个衣衫褴褛的人在卖垃圾,收垃圾的人把他们的垃圾收走,然后,他们就提着空蛇皮袋,四散而去了。
这是一些活动在城市夹缝中的外乡人,以中老年人为主。我和河南老人一边沿着他固定的线路走,一边听他说话。他熟悉他的生活区的每一只垃圾桶,每一个垃圾堆。他给我讲他的老家,他的儿孙的故事。他讲了很多,讲人的生生死死,恩恩怨怨。那种感觉很像余华小说《活着》中一个老人给一个青年讲活着的故事,非常像。他的故事写出来是一部很好的小说。最后,到了晚上,我和他一起回到郊区他租住的一间小平房,那是一间只有7平方米左右的小房子,上面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空香水瓶!那些都是他的收藏。香水瓶的造型大都很好看,老人搜集的足有二百多个,一刹那它们的美让我惊叹,也让这个老人的小屋和他底层的人生发亮了。
这两个人的故事都是真实的。他们是生活中的乐观者,卑微愿望的满足者,也是热爱生活的人。
我想我和那些活力四射的实习记者们都会记住那一天,以及那一天我们看见的人与事。
1、 给加点字注音。(4分)
一刹那( ) 衣衫褴褛() 殡仪工( )
2、 本文的主题是 (2分)
3、 文章是怎样来表现主题的?(3分)
4、“一刹那它们的美让我惊叹,也让这个老人的小屋和他底层的人生发亮了。”这句话有什么含义?(3分)
5、“一个人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去看一看天安门!”这句话有什么意思?(2分)
6、你读了这篇文章有什么感受?你对这些社会底层人们的人生有什么看法?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你能不能写几句鼓励他们的话?(6分)
阅读训练一:参考答案:
1.传神的写出了孩子对新生命的好奇、敬重,表现了一颗无邪童真的心灵。
2.热爱生命、珍惜生命。
3.首尾呼应,升华了主题。
4.例句略。第一处: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第二处: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5.答:母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感教育和生命教育。
阅读训练二参考答案:
1.语言(对话);生命
2.A处:平静;B处:肯定;C处:深情
3.引导学生意识到生命的短暂,要珍惜生命。(全体同学)向生命问好
4.略(无论从肯定还是否定角度谈都可以,但要对自己的看法做一点分析,说出理由。)
5.要点:珍惜时光,热爱生活)
阅读训练三参考答案:
1、阿曼达的父亲在地震后怀着坚定的信念成功地救出儿子。(亦可从阿曼达的角度总结)
2、好。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渲染时间延续过程又长又慢,突出强调父亲的坚忍不拔的毅力、不停的行动,顽强地救出儿子,深刻表现了他对儿子的挚爱之情。(此题答案开放。可从不同角度回答,答出一个方面即可。)
3、“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的。”
4、父亲信守承诺,挚爱儿子,不怕艰险的表现都体现了“了不起”。阿曼达信任父亲,热爱父亲,临危不惧,先人后己的表现都体现了“了不起”。
5、提示:可写孩子最初的惊慌,以及想到父亲的话后的坚定、镇静。
阅读训练四参考答案
1、略
2、反映了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们对于生活的希望与热爱。
3、通过写小姑娘为了满足自己最大的愿望——看一眼天安门而努力工作,表现了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捡破烂的老人为了自己的生活而不停的劳作,表现了他对于生活的热爱。
4、老人虽然生活在社会的底层,但是他却收集了那么多美丽的香水瓶,说明老人热爱美、热爱生活的美好愿望依然没有改变。
5、这句话表明作者对小姑娘愿望是那么容易满足感到震惊,从而引发了一些感慨。
6、开放性题目,言之有理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