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说》教学杂谈

教学分析

〖“新课标”下现代诗歌教学的初探·从仿句练习入手,鼓励学生能写出自己的诗作〗

《雨说》教学杂谈

新诗语言新颖、凝练,又不拘泥与通用的语法规范,在现代诗歌教学中,伴以仿句训练,既能使学生充分感悟新诗语言的奥妙,又能提高其遣词造句的能力,进而与诗情感相碰撞,充分理解教材。如我在教学《雨说》一课时,让学生仿造句:“小溪见了我,笑出了声;种子见了我,笑出了芽;石榴花儿见了我,笑红了脸……”同学们一个接一个地站起来把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喜爱完全融入诗中,写出了不同仿写句子。对学生的审美、理解、联想和想象能力的培养,真是水到渠成。再细心的把学生仿写的句子整理在一起,又变成了一首赞美春天的组诗。此后再把以前学过的余光中的《乡愁》、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也试着让学生仿写,学生也都兴趣盎然,写出了激情满怀、真挚动人的诗句。新诗以情成篇,以情动人。在教学中,抓住新诗这一特点,给学生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气氛,让学生进行仿句练习,既培养了学生感悟能力,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水平。

〖精心组织课堂讨论,优化语文阅读教学·营造良好气氛,创设和谐课堂〗

特级教师肖家芸说过:“师生谐和教学兴。”可以说,没有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就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没有轻松、活泼、愉快的课堂气氛就不能顺利开展课堂讨论。因此,营造良好的讨论环境有赖于教师改变专制的教学作风,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不同见解,情辞恳切、善于发现和挖掘学生观点中的闪光点,从而使学生在课堂中敢于讨论,乐于讨论。如在教学《雨说》这篇课文时,当讨论“这首诗把春雨塑造成了一个怎样的形象时?”有的同学认为春雨是一个关爱中国儿童的革命者形象,有的则认为是一个充满爱心的天使形象,结合诗歌的具体词句和春雨具有的特点,同学们讨论得出的结果认为春雨是一位充满爱心的天使比较恰当,但在教学过程中,笔者还是肯定了持另一种意见的同学,表扬了他们认真探究的精神。事实证明,这种充分尊重学生不同见解的做法,不但构建了师生的和谐关系,还使学生的一些新奇而富有创造的观点不时在课堂中涌现出来。

〖浅谈初中语文的生活化教学实践·语文课堂教学走向生活化〗

语文教学生活化可以在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施中最生动、最直观、最具体的呈现出来。

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重要环节是导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教学导入如果安排设计得当,就能牵引整个教学过程,收到先声夺人的效果。语文导入教学,应遵循一个基本原则,即导入的内容和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并以此为基点。同时还要注意做到自然贴切,新颖别致,紧扣主题,这是语文导入教学生活化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如我设计的《雨说》的导入:(录音机里飘出淅淅沥沥的雨声,配以春雨如丝的投影画面,营造出宁静、喜悦的气氛,让心灵接受“春雨”的洗礼。)同学们,听着温柔甜美的雨的声音,你可感受到了雨的情怀?你可愿意倾听“雨的诉说”?让我们来有感情的朗读《雨说》这首诗,让我们细细品味,一起走进雨的世界。配合着音乐,学生已经在不知不觉中沉浸到了诗中。

〖浅释语文课堂主体·学生是朗读的主体〗

在课堂上,我们到底应该怎样来组织朗读教学呢?首先,我们应该清楚:朗读是情感的体验,是意境的再现,它的主体是学生。既然如此,那么我们组织朗读教学时,必须考虑学生的接受能力,体验能力,理解能力,必须认真研究如何设置朗读、朗读时应该达到什么程度,也就是说对朗读的必要性、目的性必须明确,必须以学生为中心。譬如,语文教学过程的范读,我们一般都安排在学生的自读前,让学生听了教师的朗读﹙或录音﹚之后再自读,这种朗读可以说只是一种模仿或完成任务而已,不管是否交待了目标,其成效实在令人怀疑。比较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先交待预期目标,然后自读、自我体验,再次质疑检测,如有必要,最后再进行指正范读。例如我教《雨说──写给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一文时就遇到过这个问题,这是台湾诗人郑愁予的一首抒情诗,诗人以灵动的笔触,把春雨描绘成温柔、亲切的爱的使者,淅淅沥沥、绵绵密密的雨点是她探访大地的殷勤的脚步,我们朗读时也就要用喜悦、轻快的语调去读,如果按照传统的做法,不管三七二十一,讲完作者背景知识便吩咐学生热热闹闹地读起来,或是把录音放一遍就叫学生读,结果呢?学生至多熟悉了一下作品,别的作用恐怕寥寥。但我们应该在讲完有关知识后,先让学生把作品内容熟悉熟悉,再和他们讨论讨论作品的情感基调以及朗读应用的语调,然后交给他们任务,如读出应有的语调、起伏顿挫、喜怒哀乐……,我教学时就是按照第二种做法,结果当我检查效果时,学生的领悟力、感受力出乎我的意料,尤其是一个叫王琳的学生,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春雨的轻柔、作者的关爱就在那一字一句中流露出来,一个血肉丰满的形象就站到了我们面前,读完之后几秒钟,我们师生鸦雀无声,真可谓余音袅娜,然后就是雷鸣般的掌声,我这个从不轻易夸人的老师也忘形地叫起好来,原来我还准备了范读,够了,这就够了,学生已经将他们的感受到的都读出来了,那我再照本宣科地做下去,岂不是画蛇添足吗?我没有把我的设计程序搬上课堂,就是作品分析,也省了很多,原因就是学生出色的朗读表现了许多的内容。这就是我主张将朗读自主权交给学生的理由。

〖语文课堂几种常见的“教学机智”·诗情画意──倡导美学〗

“生活中不是没有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无论是自主学习,还是合作学习,语文教学都要求能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在课堂上,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去感受美,还可以精心设计美的学习情境。比如教郑愁予《雨说》一课,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段雨声的录音(听雨)、看一幅雨景的绘画(看雨)、朗读一篇与雨有关的美文(读雨)、唱一首歌颂雨的乐曲(唱雨)、说一段雨中的感受(说雨)、写一篇关于雨的短文(写雨)。经过这样处理,整个语文课堂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充满了诗情画意。当然,这些活动不需要全部进行,教师可以依据具体情况适当的加以取舍。

在课堂上让学生沉浸在美的气氛中,对于帮助他们感受生活、陶冶性情自然不无裨益。

〖如沐春风的绿色阅读·让学生品尝美味佳肴,与文本对话〗

“品尝”课文如同“品尝”美味佳肴,美味佳肴不品不尝就失去了“美味”,课文不品不尝就失去了“美意”,失去了作家的美意,失去了编者的美意,失去了语文教育的美意,失去了时代的美意。所以课文要品尝,会品尝课文的学生是真正会学语文的人,进而发展成为会学习的人,所以“绿色阅读”的奠基作用就不言而喻了。

为了让学生会品尝课文,我的确是绞尽脑汁。例如,在学习《雨说》一文时,我为了让学生品尝到课文的味道,设计不同层次的朗读。当学生读到完课文时,我赶紧说:“诗中的雨是春天的使者,是爱的化身。她为孩子们带来了什么礼物?”孩子们纷纷抢答,“带来春的洗礼、勇敢、奉献精神、祝福。”在质疑环节中一生问“在第一诗节的开始‘雨说:四月已在大地等待久了……’这句话加括号并且‘说’字后加冒号,为什么在‘雨说,我来了,我来探访四月的大地’和‘雨说,我来了,我来了就不再回去’中雨说后加的是逗号?”

我趁热打铁:“是呀,作者是否用错了?”孩子们眼里放着光,不服输的劲头上来了,课堂里的每个角落的孩子都在认真地有滋有味地研读课文。此时的阅读以成为孩子的一种需要,有人说“需要是最好的老师”说得太对了。那么,此时的阅读过程就是孩子们创新实践的过程,孩子们在自主探究地学习。“绿色阅读”的确使孩子们在享受生命,享受生活,享受少年。

我相信,任何一种教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时候,必然能绽放朵朵教学奇葩。“绿色阅读”是一种自然的,情不自禁的感悟、诵读、积累,是一种朴素而又简单的阅读过程。“绿色阅读”就是要创设情境,创造机会,采用多种方法让学生充分读书。播种“绿色阅读”就是让我们一线教师无时无刻还阅读教学的本来面目,让孩子的生命在“绿色阅读”中熠熠闪光,让孩子的少年在“绿色阅读”中充满欢笑。

〖如何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课堂教学调控要灵活,变“封闭”为“灵活”〗

“封闭”式教学脱离实际,阻碍和抑制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要把原来封闭的教学内容在课内整体开放。只有开放,减少统一性,才能搞活。例如在讲完郑愁予诗歌《雨说》后,要求以《雨》为题完成片断训练,有的同学提出把这个环节改个时间来完成,理由是“下雨的时间我们一起去听雨,认真观察,细心体会,才能写出好文章。”他的提议得到了全体同学的响应。果然,下雨天室外观察时,同学们兴致勃勃,写出的文章也细致真切,可见这是灵活调控的结果。

〖美言妙语亮课堂〗

吟哦自然诗语:“对大自然的赞颂,是诗歌永恒的主题。诗人从自然中获得灵感,受到启示,用美妙的诗行,弹奏出自然的乐音,抒写心中的情感,可以唤起我们更好的体味自然的诗意,人生的情趣。”这一单元的导入语就要求用的描述自然类和叙事抒情类的优美语言导入。

如,《雨说》导入:“关于雨,李白说:‘野凉疏雨歇,春色遍萋萋。’韩愈说:‘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苏轼说:‘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陆游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志南和尚说:‘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精彩纷呈的雨景诗句自然能调动学生丰富的想象力。

〖激活课堂,营造语文学习的有效天地〗

在讲《雨说》的时候,我锻炼让学生选择意象,然后在去创作诗歌.按照课文《雨说》的格式去写。学习诗词,最终在理解的基础上达到背诵,对其枯燥的唐诗宋词进行细致的讲解之后,可以进行背诵的指导如记情节、记头字、记尾字、编歌曲等。在学习普希金的《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学生把他编成俄罗斯的《三套车》的曲调很贴切,学生喜欢唱一会工夫就背下来了。

〖进行自主、合作课堂教学 重在培养创新精神〗

教师要想提高教学效率,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必须发扬学生的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教师要把权利下放到学生手中,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自由的翱翔;还学生独立学习的意识。教师不要“填鸭式”的喂学生,而是培养他们合作意识、合作学习。不但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而且便于发挥学生的团体合作精神。这对于他们以后的独立学习是大有帮助。所以教师必须精讲,必须重视学生的学习意识,以便更好提高教学质量。

例如,在教《雨说》时,我先让学身生质疑然后分组讨论共同解决。教师只起到引导、点拨作用。当学生讨论结束后,提出问题共同解决。教师针对以上情况:

1、春雨有那些特点?

2、两种笑的含义是什么?

3、拟人手法的好处。

一节课的时间全部结束。既省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知识的迁移。 知识的迁移不只局限于一篇课文,更重要的是把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自主合作的学习是今后教学的趋势,也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独立合作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手段。

查看更多
【《雨说》教学杂谈】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07540/
教学分析推荐
热门教学分析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