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需要口语交际,我们每一个人都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成长,每天不知要和他人有多少 次口语对话。生活为口语交际提供了广阔的实践天地;课堂,则是进行口语交际训练的有效渠道之一。其实,什么学科的课堂上,都存在着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也就是说,都存在着口语交际。但是,语文口语交际课跟其他学科不同。如何通过一节课,使学生学会一项口语交际的专项技能,体现语文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呢?郑老师的课,给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窗外无限的风光。
情境创设
我和在座的许多老师一样,都是远道而来,有的老师还是第一次来泰安。你可以向我们说一说泰山好玩的地方,聊一聊泰安的风味小吃,还可以向我们介绍一下家乡的土特产或 购物的好去处。请大家一起聊一聊吧! 郑老师信手拈来,以发生在身边的事为切入点,很自 然地抛出一个话题,就像是与朋友聊天,不经意间,口语交际训练就开始了。在这样一个宽 松的环境中,孩子们无拘无束地交谈,主动积极地参与了口语交际实践活动。说起自己的家 乡,可就有说不完的话,谁不说自己的家乡好? 学生说了,老师自然也要说家乡老师的家乡在山东滨州博兴,每年5月份都要举办‘董永文化旅游节’我想邀请同学们和在座的老师到阵兴观光旅游。生活就是这样慷慨,它早就为我们准备好了课堂所需的话题,就看我们能否用心发现,能否学会利用。学会邀请,是生活的需要。邀请,可以促进友谊,传播文化,可以让大家一起分享快乐,一起享受美好的生活——郑老师注意创设有实践意义的交际情境.让学生无拘无束地交谈,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和谐交际
任何一项技能的学习,都需要掌握其方法、技巧。如果把方法、技巧当成知识来传授, 是不能够让学生产生兴趣的。而借助一个故事,就叫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最甜的蜜糖》是一个童话故事.学生喜欢读,愿意读,读的过程中,学生发现了邀请的方法与技巧。教师巧妙地引导学生读这个故事,首先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在有所领悟的基础上,再通过与他人的交流习得方法,使智慧的火花得以迸发。这样做放无疑就像打开了一个智慧锦囊。
在此过程中,老师既要授人以“渔”,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让知识的掌握与能力的形成在自然中生成。请看郑老师如何创设和谐的学习氛围。
师:读得怎么样了?刚才我看到同学们很会读书.小组内的交流也很热烈,现在我们交流一下收获吧!哪个小组的同学先来说说小熊在邀请别人时注意了什么?
生:我们在邀请别人时要说清楚什么时间去什么地方做什么事情,这样别人才能听清楚, 听明白。
师:你真是会读书的孩子,发现了这么重要的问题,真不简单!
生:邀请朋友的时候要有礼貌,这样别人才容易接受!
师:是呀,只有真心实意,别人才会接受! 除此之外,邀请朋友时还要注意什么呢?大家还有其他的发现吗?
生:要虚心接受别人的建议,还要尊重别人、
师:你真是火眼金睛,发现了别人没发现的问题!
在和谐的学习氛围中,师生完成一次心灵与心灵的对话,听来感到自然而舒服。在对话过程中.激活学生的思维,肯定学生的独到之处,学生就会以能够发现别人发现不了的问题为莫大的骄傲,并有可能将之作为一生的目标为之奋斗。
双向互动
这节口语交际课,学生真正地动了起来,课堂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有听有说,有评有议,创设多种多样的交际情境,使学生能走出课堂,走向杜会,走向生活
新课标指出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在双向互动的语言实践中进行这强调双向互动在口语交际训练中的重要作用,也为口语交际指明了方向。课堂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郑老师对课堂生成的智慧引领,促进了互动的不断深入。郑老师的双向互动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营造了双向互动的和谐氛围,选贴近学生的鲜活话题,创设了多种多样的情境,使他们在其中得到口语交际的锻炼,掌握口语交际的基本技能,养成良好的口语习惯,从而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走进生活
邀请,作为一种技能,既然是生活的需要,就应让它回到生活中去,为生活服务。激活的课堂,就是浓缩的生活空间,借助课堂,创造一个个真实的生活情境,让学生实实在在地经历,真真切切地感受。郑老师以学生邀请警察叔叔到学校上安全教育课为突破口,让学生 反复演练。经过实践——分析一一再实践的过程,领悟到:说话有礼貌,别人才爱听;态度诚恳,别人才相信;语言表达清楚、准确,别人才能接受邀请。当邀请回归生活后,便完全融于生活之中,呈现出一种生活的自然状态,邀请的内容与方式也将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你邀请别人,或者接受别人的邀请,都是为了实现一个个心愿:或邀请外地小朋友到泰山来做客感受一览众山小的意境。体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的情怀;或相邀周末时一起娱乐,体会童年的幸福……激活的课堂,乐趣无限。
这节课,郑老师智慧的引领,智慧的抉择,智慧的引申,智慧的点拨,生成的是一场无法预约的精彩。今天的精彩后面,是广读博览+辛勤耕耘+独立思考+汗水泪水。是她多年的厚积换来的薄发。让课堂与生活相融,使学生真正成为活生生的、有思想的人,你会发现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生活改变着我们,学生又将创造新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