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父子

课外知识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写道:“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虽取舍万殊,静躁不同,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将至。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犹不能不以之兴怀。况修短随化,终期于尽。古人云:“死生亦大矣。”在文中提到的王羲之的父亲,也是一个有名的人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王羲之父子

王羲之(公元303年-361年),字逸少,又称右军、临川,其父王旷,官至淮南太守,族叔王导、王敦都是东晋时代权倾朝野的人物。王羲之生性淡泊,“素无廊庙志”,故官止于右军将军、会稽内史。

琅琊王氏,曾是汉魏以来煊赫的名门望族,从中朝到江左,王氏家族一直世居高位,过着钟鸣鼎食的奢华生活。到了江左,它的社会地位达到了极致,时人谓之“王与马,共天下”。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在历史上王氏家族不仅出了许多叱咤风云左右时局的权贵,还涌现出了一批杰出的书法家,象王廙、王珣、王珉、王昙首、王僧虔、以及本文中要提到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都出身于这个显赫一时的家族。其中,王珣的《伯远帖》和王献之的《中秋帖》作为晋代书法作品中仅存于世的两件真迹,现已被目为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魏晋时期是一个崇尚清谈的时代,善辩之士在上流社会中很受尊崇。有很多名士在儿童时期就展现出了语言方面的才华,往往被时人目为神童。王羲之年幼时很腼腆,言语迟钝,史称“羲之幼讷于言,人未之奇”。然而他却十分聪颖机敏,世说中曾记载了王羲之年幼时的一个故事:

“王右军年减十岁时,大将军甚爱之,恒值帐中眠。大将军尝先出,右军犹未起,须臾钱凤入,屏人论事,都忘右军在帐中,便言逆节之谋。右军觉,既闻所论,知无活理,乃剔吐污头面被褥,诈孰眠。敦论事造半,方忆右军未起,相与大惊曰:「不得不除之!」及开帐,乃见吐唾纵横,信其实孰眠,于是得全。于时称其有智。”

到了王羲之长大时,他在语言方面的才华也渐渐显现出来。十三岁那年,他去拜望宰相周顗,宾主交谈之后,周顗对其大为赞赏,马上先割了一块“烤牛心”给王羲之吃。在当时,“烤牛心”这道菜很受晋人欢迎,被看成款待贵宾的佳肴,在很多客人还没吃到的情况下,周顗先让给王羲之吃,这证明了他对王羲之的高度重视,从那以后,羲之的名字渐渐为世人所知。

旧社会的大家族往往是同宗的族人聚居在一起,王氏家族南渡后聚居于南京的乌衣巷一带。我在前年曾去过南京的乌衣巷,抚今追昔不胜感慨,乌衣子弟裙裾风流的景象已不复见。王羲之南渡后一直与王导生活在一起,王导是东晋著名的政治家,也以书法见称于世,想来他大概是王羲之书法生涯的启蒙者。王羲之后从师于卫夫人,将钟繇的书法艺术发扬光大,终于自成一家。在乌衣巷的生涯里,王羲之旷达率真的名士风度逐渐形成。东晋太尉郗鉴曾派门生去王导家物色女婿,王导就叫来人亲自到他家的东厢去从诸子弟中挑选。王家的后生们得到消息后,一个个都装的一本正经,有的在看书,有的在练字,有的在写文章,惟有一人若无其事,赤身裸体的躺在东床上吃东西。门生回去将所见向郗鉴如实禀报,郗鉴说:“那东床坦腹之人正是我佳婿也!”又派人一打听,此人正是王羲之,于是郗鉴就把女儿嫁给了王羲之。郗鉴慧眼识人,王羲之的名士风范与此也可略窥一斑。

羲之成年后雅好服食养性,不求仕进,与谢安、孙绰、支遁等名士放浪于会稽的佳山秀水之间,悠然自得。会稽山阴的兰亭“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羲之曾会同众名士将这样的山间清流引出,进行了一次“流觞曲水”的活动。“流觞曲水”是古代修禊时的一种游戏,用带耳的酒杯盛上酒浮在上游水面上,任酒杯顺流而下,它停到谁的面前,谁就取出饮酒。羲之与众名士“列坐其次”,“一觞一咏”,畅叙幽情。他的名篇《兰亭集序》就写于这次集会上。

羲之终其一生崇尚自然,雅好翰墨,淡薄功名,优游于山水之间自得其乐,是魏晋人物中的佼佼者,其名士风范得一“真”字,故为后世之人所景仰叹服。

岂不痛哉!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故列叙时人,录其所述,虽世殊事异,所以兴怀,其致一也。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他于人生的感慨婉转道来,后人观之,亦不胜感慨。

从兰亭回家之后,羲之曾几次重新书写《兰亭集序》,但每次的书写都不尽人意,盖因书法乃讲求神韵的艺术,不能刻意为之。《兰亭集序》是我国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一直被后人奉为国宝,据传说唐太宗李世民死后曾将之殉葬,后人遂不得见。

王羲之父子由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查看更多
【王羲之父子】相关文章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方便收藏打印
不够精彩? 再来一篇 我要投稿
字典翻译专稿内容,转载请注明出处,来源链接: http://yw.zidianfy.com/yuwen_102321/
课外知识推荐
热门课外知识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