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色龙》写于1884年,反映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生活中的一种应诅咒的现实。当时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工人阶级革命运动刚刚兴起,革命浪潮冲击着沙皇的专制统治。为了强化反动统治,他们豢养了一批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为其镇压革命运动服务。本文中的警官奥楚蔑洛夫就是沙皇专制警察统治的化身。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应该注意几个字词:
胚子(pēi) 戳(chuō) 坎肩(kǎn)
恐吓(hè) 畜生(chù) 前腿劈开(pǐ)
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本文写了怎样一件事?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描写了警官奥楚蔑洛夫处理“狗咬人指”案件的经过。主要人物是奥楚蔑洛夫。
2 文章可分几部分?那几段最能表现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根据短篇小说的情节特点,本文可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写警官奥楚蔑洛夫遇到了一场乱子——狗咬伤人这一案子的发生。(开端)
第二部分(6—27段)是全文的重要部分。作者以极其辛辣的讽刺手法对奥楚蔑洛夫处理案子时的声色变化作了鲜明的对比,揭露了他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丑态。(发展和高潮)
可分六个层次:
第一层(6—8段)不知是谁家的狗。作出第一次判定:弄死狗,罚狗的主人。
第二层(9—13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作出第二次判定:狗是无辜的,“原告”讹诈。
第三层(14—17段)有人说“这不是将军家的狗”;作出第三次判定:狗是“下贱胚子”“原告”受了害,要教训狗的主人。
第四层(18—20段)有人说“是将军家的狗”;作出第四次判定:狗是娇贵的动物,要以自己的名义派人把狗送到将军家去。“原告”受斥责。
第五层(21—23段)将军家的厨师说“我们那儿从来没有这样的狗”;作出第五次判定:“这是条野狗”,“弄死算了”。
第六层(24—27段)将军家的厨师说“这是将军哥哥的狗”;作出第六次判定:小狗“怪伶俐的”,“好一条小狗”。
第三部分(28—29段)写奥楚蔑洛夫审理案子结束,小狗被带走,赫留金受到讪笑和恐吓。(结局)
文章6—27段,最能揭示奥楚蔑洛夫“变色龙”的本质。
3 文章采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文章运用对话刻画奥楚蔑洛夫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性格特点的。
4 试从文中找出有关细节描写的部分,理解其在作品中的作用。文章的细节描写有警官的军大衣和赫留金的手指头。
本文通过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主人公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卑劣的心理活动。
归纳人物对话所表现的性格特征。
1、对老百姓的话,表现了奥楚蔑洛夫大耍威风、欺下凌弱的性格特点。如:
“我绝不轻易放过……”
“我要好好教训他一顿”
“我要拿点颜色出来”
“混蛋”
“猪崽子”
2、对上司说的话,表现他奴颜媚骨、趋炎附势的性格特点。如:
“这是他老人家的……”
“就说这狗是我找着,派人送上的”
“娇贵”
“伶俐”
综合时代背景及主人公的性格特征理解典型人物的社会意义。
像奥楚蔑洛夫这样的媚上欺下看风使舵的走狗、奴才,可以说是当时沙皇腐败统治的产物。作者以极端憎恶的感情,用尖锐辛辣的笔触揭露了这些走狗、奴才的丑态和肮脏的灵魂,用以揭示沙皇统治的腐败黑暗。这是作者塑造“变色龙”——奥楚蔑洛夫这样一个典型所具有的社会意义。
“军大衣”这一细节描写在作品中的作用。
“新的军大衣”是沙皇警犬的特殊标志”,也是他装腔作势、用以吓人的工具。
“脱”、“穿”军大衣的细节,既表明了奥楚蔑洛夫借此为自己的变色争取时间,进而为再次变色作准备,又揭示了他看风使舵的狡猾的内心。
小说在刻画人物形象时是非常成功的,在学习过程中,应该仔细体会这一点。
测试
一、结合语境解释红色词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它是那么小;你呢,却张得那么魁梧!
魁梧:身体高大强壮。
B、她自己就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打量:观察(人的衣着、外貌)
C、奥楚蔑落夫问,整个脸上洋溢着含笑的温情。
洋溢:充满,占满。
D、她拉住我,一面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
敏捷:动作迅速灵敏。
二、这篇小说的题目可不可以换成“警官奥楚蔑洛夫”,请选择相应的答案。
A.可以,因为小说的主人公就是“警官奥楚蔑洛夫”。?
B.不可以,因为“变色龙”作为题目,可以吸引读者。?
C.不可以,因为“奥楚蔑洛夫”在处理狗咬人的事件时,态度前后有6次变化,就像变色龙能改变伪装色一样。
三、下列各句没有使用比喻的一项是( )
A、大门就跟许多饥饿的嘴巴一样。 ?
B、人群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
C、手指头也像是一面胜利的旗帜。
D、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四、系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魁梧 伶利 赔偿 无缘无故
B、径自 恐吓 荒唐 一想天开
C、娇贵 洋溢 教训 无精打采
D、模样 陈静 细至 鄙夷不屑
五、填空
1、《变色龙》作者是 时期 家。
参考答案
一、
答案:C
解析:洋溢:充分流露、显示。
二、
答案:C
三、
答案:B
解析:B项是夸张。
四、
答案 :C
解析:A、伶俐 B、异想天开 D、沉静 细致
五、
答案:1、俄国19世纪 批判现实主义作
中 考 解 析
1.修辞方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拟人)
B、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夸张)
C、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排比)
D、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比喻)
【考点】:拟人、比喻、排比
【分析】:答案为B项。“少年时代的读书生活,恰似一幅流光溢彩的画页”,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而不是夸张。其中“生活”、“恰似”和“画页”分别是本体、比喻词和喻体,是明喻句。
2.下面红色字读音完全不同的一组是
A、刚强 强健 倔强 强词夺理
B、和平 柔和 和蔼 随声附和
C、迁移 忏悔 纤维 彻底歼灭
D、昭示 召唤 招聘 千里迢迢
【考点】:多音多义字、形近字的读音
【分析】:答案为C项。
A 项中“刚强、强健”读“qiáng”,“倔强”读“jiàng”,“强词夺理”读“qiǎng”;B项中“和平、柔和、和蔼”都读“hé”,“随声附和”读“hè”;
C 项中“迁移”读“qiān”,“ 忏悔”读“chàn”,“ 纤维”读“xiān”,“ 彻底歼灭”读“jiān”,读音各不相同;
D 项中“昭示、招聘”读“zhāo”,“召唤”读“zhào”,“千里迢迢”读“tiáo”,所以应选C项.
3.红色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①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
②他年纪不大,显得却很成熟。
B、①韩麦尔先生见了我,很
>温和地说:“快坐好,我们就要开始上课,不等你了。”
②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
C、①我们有时面对优美如画的景物感慨一番,就是写不出来,这就要仔细琢磨别人是怎样写景的。
②苏州园林里的门和窗,图案设计和雕镂琢磨工夫都是工艺美术的上品。
D、①老孙头也慷慨地说:“我那玻璃眼倒也乐意换给她,就怕儿马性子烈,她管不住。”
②鲁迅对青年,对革命,向来是十分大方、慷慨的。
【考点】:一词多义
【分析】:答案为D项。A项中果实“成熟”,是指植物的果实完全长成,他“成熟”,是指人的思想发展到完善的程度。B项中韩麦尔先生“温和”地说,是指人的态度、言语等不严厉,不粗暴,使人感到亲切,冬天“温和”,是指气候不冷不热。C项中我们仔细“琢磨”,是思索、考虑的意思,雕镂“琢磨”,是雕刻和打磨。D项中的两个“慷慨”都是“不吝惜”的含义。所以应选D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