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序言]
我们积极地探索:如何让学生说真话、表真情,做到童言无忌、我口写我心。可有一天忽然发现,我们这些为人师者也不能做到这一点,总是喜欢雕琢、或许还借来他山之玉,把一篇文章写得不姓自己。本篇也许你看了会觉得它不像是论文,但是你一定会赞同它的真实。
拨动学生情感之弦
——作文教学的一点探索
《课程标准》要求教师“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要引导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达真情实感。”的确,“生活就是作文”,生活是纷繁复杂的,又是平淡似水的,限于学生认知、情感、经历的局限,要学生写熟悉的人、事、景、物,做到说真话,表真情却往往只是教师的一厢情愿。
我们不妨来看看现在的小学生作文吧!作文“假”、“大”、“空”,写老师无非就是“批作业到深夜”、“雨雪天坚持给学生补课”、“生病了仍然坚持上课”等等,而写母爱就是“冬夜织毛衣,双手冻得通红,两眼布满血丝”、“孩子生病了几夜没合眼,守在孩子身边”等等,写助人为乐就是“把零花钱节约下来捐给希望工程”等等诸如此类的。更有甚者,在一次“红十字”征文比赛中竟有一名学生写了自己得了白血病,接受别人的捐助150多万元,(其实他非常健康)这简直是天方夜谭。作文成了吹牛不用缴税的直接体现。长此以往,我们暂且不说学生的习作水平如何,就连最起码的“做人”恐怕也成了问题,说假话、说空话、做事不务实、待人不诚……“诚信”,成了纸上谈兵。
那么,如何改变这种现象,让学生做到“童言无忌”、“我手写我心”呢?下面,我就把自己的探索之路真实的展现给大家,希望能给您一点启示。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我的初探索
当我面对着孩子们作文时的愁容不知所措时,有同行向我传授了“宝贵经验”——“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可是中国千百年来的教育至理呀。于是,我带领着我的孩子们遨游书海(其实看得最多的还是作文书)。一时间,各种作文书纷涌而至,学生们面对作文不再说“不”了,我陶醉在这时的“成功”里。就在这时,我感觉到每次的作文都有一些相似的或是似曾相识的,经过观察发现,原来这一切的繁华背后是学生们有的是背了作文,有的巧妙借鉴,文章里说的都是别人的事,抒的自然也不是什么真情了。
我陷入了困惑之中。怎样才能让学生写自己身边真实的人和事呢?
开展各种活动,丰富学生生活——我的再探索
在那段时间里我绞尽脑汁,想出各种各样的活动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从最简单的“拔河比赛”、“体育运动会”到生活实践活动“学做饭”、“小鬼当家”、“洗衣服比赛”,从科技类活动“摔蛋比赛”、“新型汽车”(自由拼装玩具汽车)等等到田间的劳动实践活动……可谓是精彩纷呈。学生们尽情地体验着“快乐作文”的快乐,作文兴趣浓了,作文水平也确实提高了不少,每次作文,学生再也不会为没有什么可写而发愁了。一篇篇活泼、有趣的习作应运而生。
可是,时间一长,我感觉自己太累了,搞一次活动有时候需要准备较长时间,而且也想不出更多的新点子来举行什么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了;看看学生,经过了这么多的活动后,能力是有所提高,可性格也都是活泼得近乎有些浮躁了;再细细品读学生的作文,似乎还少了一些什么。
拨动情感之弦,让学生热爱生活——我的新探索
只有热爱生活,勤于观察,才能找到写作的素材,才能做到说真话;只有热爱生活,善于思考,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认识,才能准确提练中心;只有热爱生活,体验生活,才能丰富自己的情感,才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只有热爱生活,乐于记录,才能提高自己的技巧,才能体现自己的个性。在一次偶然的纯生成的作文指导与一段时间的实践与反思后,我开始明白这一点。
这里我一定得说一说那一节毫无预设的作文指导。那天中午,照例是自由阅读时间,学生们都在看书,我跟平时一样也拿了本书在一边看着,那天我看的是《朱自清散文集》。正在大家看得都入迷时,一位学生跑到我身边问我看的什么,我随口应了一句——“《背影》”。没想到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们纷纷议论起来:“背影?背影有什么好写的?”“我们写正面都觉得写不生动,他写背影?”“老师,读给我们听听吧!”于是,我便声情并茂的朗读了朱自清的《背影》。(那段时间,我母亲摔跤导致腰椎粉碎性、压缩性骨折,而我们做儿女的却因为都忙于工作而无暇顾及,所有家庭琐事以及照顾母亲的重担便都落在了父亲身上。)读了以后,我被感动了,没有等孩子们说什么,便深情的述说起来:“是的,平时我们也许都关注母爱,却很少有人注意到父爱,我也一样。从前,父亲在我眼里是内向的有粗枝大叶的,他从来没有温馨的话语、亲密的举动,他总是一个人默默的干活,因此我们总是更依恋母亲;现在,每当我们一家过去,便和母亲凑在一起谈工作、谈孩子、谈家庭琐事,而父亲只是在一旁默默地准备着午餐,忙完后便是轻轻地逗孩子们玩。可是,这一次母亲卧病在床,父亲忙里忙外,还要给母亲喂饭、擦身子,甚至大小便,而我们去时他却还是那样默默地为我们做好一切。这时,我发现了,发现了一向被我忘却的那静静的父爱!同学们,其实,在我们身边洋溢着真情真爱,只是总被我们忽略。”说完,我已是泪眼婆娑,教室里一下子沉默了。第二天,我收到了40篇日记(共40个学生),文章里孩子们用纤细、真挚的笔触通过一件件总被我们忽视的平常小事,展现了人间真爱——母爱、父爱、师爱、邻里情、同学情……我一下子感动了,这一篇篇文章再也不是胡编乱造了,这是心灵之语。我也明白了——拨动学生的情感之弦,激发学生说真话、表真情。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的态度的体验,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因素是影响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积极丰富的情感能促进认识过程、意志过程,使个性品质得到全面发展。由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情感必然成为影响学生学习的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作文更是如此。
于是,我开始了我新的探索。
我和孩子们畅游书海,但我告诉我的孩子们罗曼.罗兰的“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发现自己,联想自已,检查自己,升华自己,超越自己”;我也带着孩子们参加社会实践,领略世间百态,懂得做人之道;我引导孩子们走近家人、走近朋友、感悟每一个平凡人生,体验人间美丽真情。
实践证明,教师只要善于用真心真情去打动学生、引导学生,学习就会变得趣味盎然。教师,就是一个“琴师”,只有工于“音律”,富于激情,弹准音符,学生这把“琴”才会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如今,当我翻开学生的作文时,我听到了来自心灵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