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任何一篇文章都是作者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但同样是面对天上的一轮明月,张九龄感受到的是“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望月怀远;张若虚感受到的是“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的超越个体生命的通达;同样是面对霜后的满山红叶,杜牧感受到的是:“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兴高采烈,王实甫感受到的是“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悲伤愁苦……对同一事物,不同的人的感受是有个性差异的。
同理,读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对课文的感悟也是有个性差异的。有幸曾听到过本校一位老教师执教的《最大的麦穗》,我的感受尤为深刻。
《最大的麦穗》主要叙述了苏格拉底带领弟子们来到一块麦地,让“他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走进麦地,挑挑栋栋,最后两手空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就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弟子们听了教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下面将《最大的麦穗》一课的教学片段摘录如下:
师:你们潜心读书,一定会有许多美的收获,张老师愿意分享这阅读的喜悦,请你们自抒已见!
生1:苏格拉底是让弟子们采摘麦穗亲身体验,悟出一个人生道理,而不是直接告诉他们。我认为这样做非常好。
师:直接告诉多么简单,一句话就行了。
生:我觉得自己探索,更加有意义,别人告诉的印象不深刻。
师:自己探索得到的知识,犹如长在自己心田中的参天大树,愈长愈高。如果一味地记忆别人告诉的知识,就像戴的假发、假牙一样,没有生命力!(热烈鼓掌)
生2:我想和一位同学共同表达我们看法好吗?
师:当然可以!有请!
(学生2在黑板上写下一个大大的“1”和“0”,然后,学生3在“1”和“0”之间画上一个大于号)生2;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太听教师的话了,只知道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但他们不知道“1”大于“0”啊!
生3:如果我是苏格拉底的弟子,我就会把摘到手的作一个比较,从中挑选一个最大的,这样就不致于最后落得两手空空了。
师:是的!“1”,永远大于“0”。一次深入的思考,一个独到的见解,一种大胆的表述,一次难忘的合作……让我们从无数个“1”开始吧!
生4:苏格拉底是一位好老师。他教导弟子,不在教室,在麦地;不用课本,用麦穗,不直接告诉弟子道理,而让他们实践、体会。
师:(相机搬过一个凳子,顺势把她抱上去)请你居高临下,再说一遍!我将仔细聆听!
(生4又说一遍。这一遍,她更加激情满怀。)
师:我应该向苏格拉底学习!同时我也应该向你学习,因为你小小年纪就拥有了非常前卫的教学观念!如果将来你能够做老师;一定会成为一名好教师,甚至超过苏格拉底!(热烈鼓掌)
……
面对同一篇文章,学生的阅读感悟存在着何其大的个性差异呀!可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些阅读感悟的多元化,这些感悟的“真”,是我们教师更需珍视的!让学生以无拘无束的心态走进课堂,自由阅读汲取,自由思考探究,自由表达交流。让学生在自主参与中自然而然的获得思想的启迪、个性的释放、人格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