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典翻译
语文
教案教学
教案设计
初中
初二
人教版
上册
语文分类导航
教案设计
教学分析
教学设计
年段导航
小学
初中
高中
年级导航
初一
初二
初三
中考
版本导航
人教版
苏教版
北师版
西师版
长春版
语文版
语文S版
沪教版
湘教版
冀教版
浙教版
鄂教版
教科版
鲁教版
北京版
新疆教育版
河大版
粤教版
部编版
语文A版
数册导航
上册
下册
查看更多
初中初二人教版教案设计
《观潮》说课
一、说教材《观潮》是一篇以写景为主的散文。主要描写了被人们称为天下奇观的浙江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的景象。课文先写了潮来前江面风平浪静,人们焦急盼望的情景,再写潮来时那雄伟壮观、惊心动魄的景象,最后写潮过后余波奔涌。文章语言优美,词汇丰富,句子变化错落有致,读来令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景。《观潮》是语文第七册第四组教材的一篇讲读课文,这一组教材都是作者细...
《观潮》词句解析
一、对句子的理解1、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奇观”,指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钱塘江观潮,历史悠久。战国时庄子在《南华经》中写道:“浙江之水,涛山滚屋,雷击霆碎,有吞天沃日之势。”这是历史上有关钱塘江的最早记载。观潮的习俗起源于汉魏六朝,唐代形成观潮之风,沿袭至宋,盛况空前。历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描绘过钱江潮的壮观景象和观潮的风俗...
大自然的语言
大自然的语言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准是、编队”等词语。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2、能用读儿童科普文章的方法读懂课文,培养爱大自然爱科学的兴趣。3、初步背诵二、五小节,仿写诗句。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1、读题。2、出示课件,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朗读课文,逐幅出示与课文有关的画面)二、初读课文。1、出示自学要求:(1)自由读课...
西八里中学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台阶》 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积累“尴尬、烦躁、微不足道、大庭广众”等词语。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能力目标1.把握课文的叙述角度,体悟作品兼有崇敬和怜悯的双重感情色彩。2.学习抓住关键语句,理解故事内容和人物思想感情的阅读方法。3.明白课文围绕“台阶”组织材料,安排详略的写法。德育目标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大自然的语言
教学要求1.学会9个生字和11个词语,认识6个字。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读课文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从而了解一些自然现象,初步感受大自然的奇妙,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兴趣。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指导朗读课文,从读中知道课文中指的是什么;指导识字、学词。难点:学生对有些自然现象缺乏感性认识;有些语句较难理解。课前准备1.课文及有关大自然的课件、朗读课文的录音...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
《蜡烛》这篇课文里面有不少重点语句,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蜡烛》重点语句分析,欢迎大家阅读,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重点语句1.这一点火焰是不会熄灭的。它将永远燃着,正像一个母亲的眼泪,正像一个儿子的英勇,那样永垂不朽。“这一点火焰”是指那微弱的烛光,“不会熄灭”、“永远燃着”是有象征意义的。象征着老妇人对烈士的敬意,象征着红军战士为了和平而...
《半截蜡烛》分段及段意
第一段(1-2):伯诺德夫人巧妙地把装有情报的小金属管藏在一个半截蜡烛中。 第二段(3):一名德国军官点燃了藏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伯诺德夫人取出一盏油灯,吹灭了蜡烛,暂时避免了一场危机。 第三段(4-5):大儿子杰克想借搬柴生火之机拿走装有情报的半截蜡烛,但没有成功。 第四段(6-7):小女儿杰奎琳在万分危急关头,借上楼睡觉拿走装有情报的蜡烛,避免了一场危机。
《老王》第一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把握课文内容,理解老王的苦和善。2、品味作者平淡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学习通过几个生活片断表现人物的方法。4、体会作者的平等意识与人道主义精神,引导学生关心普通人。教学重难点:体会作者与人物的思想感情,揣摩重点语句的含义,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匠心。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走近老王(投影画像)师:同学们请看屏幕,从画像...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第二课时)》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有关克隆的科学知识。2.训练学生根据阅读要求筛选信息,概括内容要点,逐步提高阅读科普文的能力。3.初步了解说明文中心突出、科学性强、条理清楚的特点,了解一般的说明方法。4.体会学习科学家们严谨、求实、锲而不舍的态度和精神,树立正确的科学观,全面看待科学技术的发展,实现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统一。教学重点、难点:1.了解克隆技术的发展、成就和意...
八年级《背影》导学案及答案
【学习目标】1.体会抓住人物形象特征、选择最佳角度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写作方法。2.学习记叙事实,不加任何修饰渲染的朴实自然的语言。3.体会表现的民族传统美德,父亲对儿子的一片深情。【重点难点】1.理解“背影”在全文中的作用。2.感悟父亲的爱子之心和儿子对父亲的感激、思念之情。【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朱自清(1898-1948),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